标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的共同使命
1楼:历史之心发布时间:2012-2-23 10:19:15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环境变迁中留下了许多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结晶,对弘扬、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我们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我们共同的使命。
       然而,当前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总体不容乐观,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尚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有的内容形式想脱离,非遗魅力无法很好展现;有的则是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文化传承人,难以保持鲜活持久的生命力。另外,经济利益与文化艺术价值的冲突,使非遗丧失了原有的意义和价值。不可否认,时代在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抱守残缺,也需改变,我们理应在秉承原来优秀非遗文化基础上,统筹文化主体开发与保护,创新文化内容与形式,培养文化传承载体,使其更好地向世人展示我国的文化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首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统筹文化主体开发保护是重点。我们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各地政府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必要的保护、普及设备。一方面,对各地区现有非遗进行清点,列出急需抢救的重点和有代表意义的遗产项目,并建立专门非遗保护委员会,协调相关工作。同时,对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要采用立法方式进行保护;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采取科学而客观的态度,组织研究队伍对非遗艺术价值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发掘其文化价值,借鉴类似白裤瑶文化保护系统工程的优秀做法,更好利用非遗文化,避免出现过度的商业化。
其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文化内容与形式是关键。形式是肉,内容是骨,两者缺一不可。从形式上看,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失危险,有关部门应着力提高传统表演艺术、民族活动、礼仪和传统手工艺技能的表现形式,可通过科技手段,使其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形象化;从内容上看,我们在注重形式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内容的叙述,例如《印象·刘三姐》,在突出形式的同时,我们要注重提升其主题高度,把刘三姐形象贯彻于这个表演过程,使国内外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都能从中感受非遗文化所带来的魅力。
       最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文化传承载体是保障。非物质文化本质属于群众性民间文化,它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广泛深厚的的群众基础。具体来讲,第一,相关部门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与宣传工作,尤其是对青少年,要将不被大众了解的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编撰成教育读本,让人们广泛了解,让其建立起对自己民族文化深厚的荣誉感与尊严感,自觉维护文化遗产尊严和永久性价值。第二,要通过政策引导,使年轻人认识到继承非物质文化价值,建立非物质文化人才培养体系,营造有利于文化人才发展的环境,鼓励他们走出去,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完善人才传承体制,使非物质文化能够薪火相传。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我们要不辱使命,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长远规划,分步实施,讲求实效的原则,不断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内容,逐步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科学发展,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