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原创]面对换届,基层干部何去何从?
1楼:南山采菊发布时间:2011-8-25 20:52:24
[align=center][align=center][font=黑体][size=15pt]面对换届,基层干部何去何从?[/size][/font][/align][/align][font=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ont]
[size=3][font=宋体]日前,偶见机关年轻同志木木(何谓之木木,容后再表)的[/font][font=Times New Roman]QQ[/font][font=宋体]签名,霍然写道“良相出于州府,猛将起于卒伍”。“小子,你太有才了!”我差点忍不住拍巴掌、大声叫好。但转念一想,木木虽算得上单位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平常时不时把诸如“伤不起”、“有木有”等潮语挂在嘴边,但他成天跟党八股打交道,无疑是早就“自废武功”,断然憋不出如此意蕴深厚、精妙绝伦的语句。一来为了检验木木的成色,二来也想验证一下自己的判断,怀揣强烈的好奇,驱猫上网搜索,发现木木不愧是“潜伏”在于革命队伍中“山寨”高手。原来,此话出自《韩非子·显学》,原文为“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font][font=Times New Roman]2009[/font][font=宋体]年[/font][font=Times New Roman]8[/font][font=宋体]月[/font][font=Times New Roman]5[/font][font=宋体]日,在[/font][font=宋体]与到区县挂职的年轻干部集体谈话时[font=宋体],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font]即兴[font=宋体]点睛,这才演化为“良相出于州府,猛将起于卒伍”。虽然小子专于“盗版”,有拉大旗充虎皮之嫌,险些让老夫上当,但木木广学博收的精神,还是令老夫不由得高看一眼。[/font][/font][/size]
[font=宋体][size=3]细细咀嚼这句经典话语,我看到木木立言铭志的同时,也嗅出了其内心一丝淡淡的忧愁。凭着老夫在基层摸爬滚打多年的经历,不敢保证十准八九,但也猜出了两至三分。木木心中的哀愁,并非“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诗情画意,或许正经受着人生、前途、命运的思考和困惑。我之所以坚信木木正郁于成长之困,主要是基于对木木的了解。由于非立传扬名,故木木姓甚名谁、年龄长相、是否婚配、何等功勋等,概以“此处省去数百个字”代过。木木是早年公考进机关的年轻人,因其勤勉尽职,善于学习,渐大露于乡里,领导很是器重,同事一致看好。木木曾多次进津上挂,也曾数次放弃“洗脚进城”的机会,坚持留守乡野,令同事大惑不解。前二年,届中调整甚频,身为老板凳,出于好心点化,“伯乐很忙,不能三顾茅庐,岂能坐等花开,须上下行走才行”。奈何木木不开窍,用一句“平常心”顶回,让我碰了软钉子。盛怒之余,联想到他曾说一年之内看了五遍《士兵突击》,故赠其木木的绰号。原以为木木就像他在机关管理上那样,石头一砣、板筋一根、钢板一块,没想到他不经意的(或故意为之)个性签名,透露出其内心潜藏已久的“小九九”。[/size][/font]
[size=3][font=宋体]今年正省、市、县、乡四级集中换届之年。换届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干部政治生命中的一件大事。虽说,中央领导多次表态“不让老实人吃亏”,要求干部“要立志干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干部要正确对待‘进退留转’问题”,打消干部的顾虑。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换届事关干部人生、事业的规划和发展,处在“进退留转”十字路口上的干部如何能波澜不惊,保持淡定?薄书记的“良相出于州府,猛将起于卒伍”的讲话,传达出新的选人用人导向,让基层干部看到了一线希望。干部人才队伍的建设,事关党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薪火相传、永续发展。高层次的干部空降、高素质的人才引进,对于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激活干部队伍活力,密切上下级联系等方面,无疑具体积极的推动作用。“干部空降”的初衷是好的,有意识把有培养前途的干部放到基层、艰苦地区去锻炼和摸爬滚打,让其接受“地气”,历练作风,锤炼本领,与此同时,通过空降干部为地方注入新的思维和活力,加快地方发展,实现了上下互动双赢。就本地而言,从京城、州府空降而来的一大批领导干部,他们用[/font][font=宋体]文治韬略绘就了全新蓝图,用开拓进取成就“[font=宋体]三大工业园区齐飞、一江两岸同城发展”新局面。辩证法告诉我们,凡事有利就有弊,不能忽视干部大规模空降,对基层干部队伍的造成的不利影响。[/font][/font][/size]
[font=宋体][size=3]首先,空降干部,打压了基层干部发展空间,基层留不住人才。空降兵们多是到基层锻炼取经,假以时日,取得了真经,学到了本领,必然顶格重任。纵然“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空降兵离开后的真空,完全可以通过二次、三次空降来补缺。这种“输血式”的干部交流,必然造成基层干部“造血”功能退化。“上层干部一降再降,基层干部逼到村上”,把基层干部上升通道全部堵死,形成所谓的“天花板”现象。工作胜任、群众公任,却偏偏得不到组织信任,“只让经历风雨,不给看到彩虹”,基层干部谈何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又如何能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我绝非危言耸听,故意跟组织唱对台戏,踩开革的刹车,开发展的倒车。因为,这种结果就真实地出现在我的身边。我们单位属于小中镇,百人之内,十年内未走出一员良将。空降干部一批接一批地来,断了想头的年轻干部一个接一个地调走,干部队伍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若不是近两年新招了几批大学生村官和事业干部,镇委书记在年龄上居然差点成了“幺末弟”。十年的等待,好几位颇有看头的后备干部,无奈地变成了“后背干部”(由于年龄大、资历老,因年轻人尊称仰望其项背,而故得此美称)。前面,我讲过曾怂恿木木上下走动走动,实在是不忍心其“徘徊在官场之外”。虽不敢保证木木是个人才,借李云龙赞部下的一句话“服从命令,打仗不含糊,用起来顺手”相对客观。[/size][/font]
[font=宋体][size=3]其次,空降干部,基层水土不服,影响到工作的连续性。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政治路线决定后,干部是决定性因素。”空降干部均系行伍精英,有着学识高、眼界宽、思维新等先天优势,但也存在“熟悉法规政策,就是把不准基层命脉”等后天不足;有开拓创新的精气神,也有“莽干快上”的深刻教训;有求真务实的态度,也一定程度存在“文牍、走读、三拍”作风。民调工作之所以不够理想,这亦是重要原因之一。在“民生”与“发展”并重的今天,在位于基层的基层的乡镇,“卒伍”出生的基层干部,长期一线工作的实践,练就了整套“万精油”本领,在村情镇情、联系群众、解决问题等方面无疑更俱优势。这只“土八路”,只要指挥有方,调遣得当,也能顶过“正规军”。[/size][/font]
[font=宋体][size=3]第三,革命事业需要一支老中青、精专干相结合的“纵贯线”队伍。俗话说“冲锋要靠少壮派,掌舵还须老艄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正值贯彻落实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精神的关键时期,我们既需要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有本领的年轻干部,发挥敢试敢闯,开拓创新的精神,把蛋糕不断做大。同时,也需要正值当打之年的老同志们,发挥好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善于处理复杂局面的长项,把“蛋糕”分好、分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正确引导干部正确面对“进退留转”的同事,各级组织更要认真思考如何处理好干部“进退留转”的问题。当空降还得空降,当提拔还得提拔,当留的还得保留,重点是要实事求是,把握好度。虽然,我等已退出了舞台,但我更愿意看到新的气象。[/size][/font]
2楼:高原猪发布时间:2011-8-25 22:06:18
3楼:47937715发布时间:2011-8-26 0:01:16
4楼:游客发布时间:2011-8-26 10:05:13
拉大旗充虎皮,"上层干部一降再降,基层干部逼到村上”,“幺末弟”。精点。放虎归山,亡羊补牢。
5楼:游客发布时间:2011-9-23 11:18:46
相比其他区县对高素质高学历专业人才的重视,江津没有半点诚意。
据我所知,已有很多有志有才之士来津打了一遭酱油之后抱憾而去。如木木之多才而又实干者,恐是受尽排挤
,苦苦挣扎,最终泯然众人矣。
故整一首打油如下:
    千呼万唤盼人才,
    人才终于引进来
    纵有吕尚诸葛能,
    不加利用空往回
6楼:HD2011发布时间:2011-9-23 11:45:45
7楼:一网情生发布时间:2011-9-24 18:35:17
8楼:阿玉发布时间:2011-9-26 9: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