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一个外国人眼里的重庆与成都
1楼:飞扬发布时间:2009-4-6 11:41:19
[font=Verdana][font=Verdana][/font][/font] 
 
[font=Verdana][/font] 
[font=Verdana]重庆一个充满激情的城市
初到重庆,感觉一切都是新的,新的机场,新的道路,新的城区。再加上朋友崭新的NISSAN座驾。NICO也忍不住地问:"重庆是一个才开发的城吗?" 汽车前30分钟行驶的地方没有带给我印象中的山城重庆,路很平也很宽。到是四周林立的高楼让我想起了熟悉的“重庆森林”,路边的一个接一片的工地的塔吊多得有些吓人,这种开发的场面不仅让我想起80年代末的深圳和90年代中的上海。我想如果先前的香港,上海带给NICO的是中国城市在21世纪的繁华,南京带给他的是中国的历史,那也只有重庆才能如此深切地带给他一个生活的疾进与变革中的中国。重庆街上奔驰的好车很多,宝马奥迪出现的频率远胜过南京,比上海也不见得逊色,我想,这是一个刚刚开始起步发展的西部直辖市吗?这是一个人均收入远远低于沿海的内陆城市吗?眼前的景象让我觉得这个城市是如此的陌生。抑或是半空中时不时飞驰而过的轻轨,中国的这个年轻直辖市一定不会丢人,一定会让他们惊诧于中国内陆的发展与变化。至少NICO和我都是这么认为的,在NICO后来写给朋友的游记,很认真地记录着:“中国内陆也有像美国那样及其庞大,现代的城市,上海、重庆都是这样的城市,那里的高楼多得吓人(远比多伦多的多,像学校后山上的枫树林,在那里已经很难找到你们想象中的中国了,到是南京和成都像是让我感觉是到了中国,到了东方.......“[/font]
[font=Verdana]
重庆是座山城,是座江城,道路修在山间,房子盖在水边。轻轨穿在山与山之间,大桥连接江与江的边。很多人批评重庆大规模的高楼,其实对于我这个文化主义来说,一向是摒弃城市形式一体化,呼吁城市建设多元化的。在重庆这座城,我是发自内心地说:“高楼,该修。” 且不说小小的重庆有三千万人口,也不说在这个处在高速发展期和国家大力投资下的城市想不修高楼都难,就单从重庆这个独特的山城,重庆就应该修高楼。其实,重庆这个城市从诞生那天起到今天,整个城市的历史就是一段人与自然斗争的历史。古时候的巴人能够在丛山峻岭之间开出一条条狭长险峻的栈道,,那今天的重庆人又为什么不能在起伏的山坡上建起成片的摩天大厦呢?在这里,我还是回归正题,谈谈我对重庆城市文化的一点浅薄理解吧。其实重庆文化的灵魂就是山,就是水,重庆没有上海殖民文化下特有的小资情调,也没有南京饱经沧桑后的历史的厚重,更没有仿如桃源的天府成都那独来的人文杂情。那什么才是真正的重庆城市文化呢? 是山的向上,是水的流动.滔滔嘉陵江,长江水是这个城市的血脉,喝着江水长大的重庆人很具有奔腾到海不复回的气势。无论是国内的各大城市,还是海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城市,我感到不发现重庆人的身影是很难的。这原因其实并不单在于在外地的重庆人多,而主要在于重庆每走到一个地方总是要把自己的文化带到一个地方,而且很容易影响周边的人群。就拿重庆火锅来说,我很难想象有哪一个中国的城市没有重庆人开的火锅店?其他的不说,就拿周边的同样以火锅为骄傲的成都来讲,遍城都是重庆火锅的名号,相反成都火锅倒是声势小了好多。从这一个层面上来说,重庆文化具有很强的外张性。如果说江水带给这座城市韵动的活力,那么山不仅仅给这个城市带来挺拔的脊梁,更给这个城市一种向上的力量。以前看帖,重庆的朋友曾提出重庆向上这个口号。去过重庆,我对这个城市口号是极其赞同的。重庆人出门就要爬坡,爬坡就是向上。走惯了上坡路的重庆人凡事都要争个胜。重庆人追求一种雄性的征服感,朋友住在重庆一个精致的小区20楼,“住这么高不觉得麻烦吗?万一电梯出了问题怎么办?”“出了问题就爬楼梯噻,当锻炼身体了。”朋友很轻松地说,“而且住得高,看得远,有山有水的,好有成就感嘛。” 重庆确实是一个极适合建高楼的城市,山给了这个城市一个起伏的轮廓,建在山上的群楼起伏有致,密密麻麻,让人想起了五线曲谱,重庆的楼像一个个音符在山间跳动,单看每一幢楼缺乏特色,但群楼排在一起,就构成了一首很激昂的城市进行曲。可惜,我感到遗憾的是,今天的重庆人似乎单纯地把重庆的楼看作城市发展的一种现象,很少有人去体会这种高楼现象凸现出来的城市特色。重庆人其实更多的想不到起伏的楼群是重庆的一张极具特色的城市名片,当有人批评起高楼建设时,重庆人反倒缺乏一种惯有的自信,其实香港分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香港是当仁不让的摩天之都,那为什么重庆人不能勇敢自信地说,,重庆,是中国大陆数一数二的山之城,群楼之城呢?当然,重庆四处拔地而起的高楼或许跟这个城市的经济水平还不成正比,但是抛开经济不说,单就城市文化,城市特色而言,既然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能够成为一种文化,那凭什么在重庆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山城,摩登大厦不能成为另一种风情呢?在这里,我又不禁想说说当代中国人的心态,很多人(当然我也在内)批评中国建筑失去民族特色,但是这并不代表在中国大陆就不能建起纽约,香港这种水泥之城,我们又何必视高楼为洪水猛兽呢?只要修好的楼有人住,那对于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高楼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某日,我和NICO坐在重庆的出租车内,车在公路上转来绕去,时不时来个90度大转弯,,坚持坐副驾驶位的NICO开始还陶醉在这种赛车般的刺激中,还时不时来句尖叫,热情的重庆司机在NICO的影响下越开越快,慢慢地NICO开始觉得恐慌起来,不自觉地伸手去抓安全带,(在中国待了一个月,NICO也学会了上车不用马上拉上安全,他还常对我说,,这样虽说有时感觉不对劲,不过也确实觉得自由许多。天,,老外学坏其实也很容易。)可是遗憾的是重庆的这辆出租车内竟然没有安全带!OH MY GOD!车在车流中穿梭,感觉真的像在赛车,那时的我才相信,重庆司机胆子大不是瞎吹的。NICO面部的表情也越来越紧张,最后几乎没有笑容了,,要不是前面的红绿灯,我真不知道这位热情的司机还要奔放到多久?临下车了,司机师傅颇为得意的说,重庆司机技术好是出了名的,这种其实没什么可怕,而旁边的NICO悄悄跟我说,这是他在真实生活中第一次感受极品飞车。终于来到解放碑商业区,那里的繁华与时尚是远超出我的想象的。说实话,解放碑商圈的档次在我看来在中国是属于第一档次的,无论是南京的新街口、成都的春熙路在档次上都还离解放碑有不少的差距。无论是纽约纽约 (就是因为这幢楼当然还有重庆人给人的整体感觉,NICO把重庆深深地定义为了中国的纽约),还是时代美美,在中国都可算称赞得上精彩的建筑,当然还有临江门一带以世贸为中心的玻璃群楼,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视觉冲击,当然楼于楼之间有些间距有些小,不过如果真修的开了,还真少了重庆楼群特有的紧凑感。当然,在这里我不得不说一下重庆的大都会广场,这是我最欣赏的重庆建筑.不仅在造型上,在内庭的设计和细节的处理上都可谓精细、,时尚。NICO和我两个喜欢逛街的人一致认为这是在中国大陆难得一见的 SHOPPING MALL!把这个建筑,放在北美的任何一个城市都绝不会显得土气。相比于春熙路,解放碑的人群步伐显然要匆忙了好多,不过也要拥挤了很多。让我惊奇的是,在这里操着外地口音的人很多,而且有一个特殊的细节,很多都是提着公文包的上班一族,综合几天下来在重庆的感受,我觉得在西部,重庆的确是朝着区域性中心城市在迅速发展的。当然,整个解放碑商圈最重要的就要数那个碑了,今天的解放碑在高楼的群绕下已经显得很渺小的,不过身高并不影响他作为视觉中心的特殊效果。就连摸不清南北的NICO,一见解放碑都很坚定地说,这一定就是重庆的标志了。它确实也应该是这个城市的一个标志了,是这个城市最光荣的一段历史,也可以说是我们这个国家最危险的一段历史的印记。抗日战争确实赋予了这个城市更多的历史积淀,陪都是这个城市上千年的历史中,政治地位的最高点。我想无论是这个碑,还是重庆所有与抗战有关的文化遗迹都应该是这个城市无价的财富。不过在NICO这个来自移民国度加拿大的外国人来说,这段城市的历史并不能给他带来太多的印记,而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想这种民族的伤疼也没必要在平日的生活中太多地传达给更多本不相干的人,让这段历史带来的巨大伤疼去模糊我们城市,我们国家,我们这个族类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独特的魅力。这也是我在南京并没有随NICO去参观大屠杀纪念馆一样,毕竟先入为主地让一个年轻的外国人去感受一段民族的悲怆对于现在中国的对外宣传上是并不合时宜的。不过,作为中国本身,重庆抗战文化这一特定时期所产生的文化确实应该作为重庆城市宣传和定位的重要一个因素,可惜的是,重庆在这一点上其实做得并不够。
 
 
重庆的朋友很惊诧于我知道磁器口老街,我说:“当然知道阿,重庆最有味道的一条街。”“呵呵,其实就是一条老街,一些老房子而已。”。其实但就我所看到的磁器口老街,确实是及其具有重庆风情的一条老街。老街,老房,老店铺。如果说在成都我能够找到旧日巴蜀达官贵人的悠闲,那在磁器口老街,我找到了昔日巴蜀,普通百姓的生活点滴。无论是香酥的陈麻花,还是朴素的刺绣女孩都远比成都琴台路上工厂做出的蜀绣,机器打出的刨冰来得朴素来得有韵味,还有瓷器口的老房,,虽然有些破旧,里边的住户看上去并不富裕,但是其实比琴台路仿造的华丽的蜀都建筑还有里边已经变成洗脚城的店面来得更朴素,更真实,让我真正认识了以前一个真正江城人的平常生活,NICO在这条街里也显得安静了很多,他颇有兴致地观看着街边写生学生的作品,后来NICO告诉我,他现在知道,其实以前的中国也不是一个模式的。
在重庆,很有幸参观了重庆的北部新区,这的确是一个全新的住宅小区,,这个区开发的成片商品房档次很高,还有很多近乎于奢侈的别墅。重庆的朋友很愿意带领我们来参观这里,他说这里以后就是重庆的客厅了。走过一段路,朋友指着一处很有气势,很有西洋风格的建筑说,这是重庆新修的法院,后面山上是重庆市委领导住的别墅,桥这边是专门给重庆机关干部开发的一大片小区。我没有告诉NICO这些<
2楼:飞扬发布时间:2009-4-6 15:38:11
3楼:jjsherman发布时间:2009-4-7 8:47:49
这类文章很不少,大家各取所需。不过要论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重庆和成都不是一个档次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