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重庆花百亿改造旧城 补偿标准高于以往
1楼:常在河边跑发布时间:2009-2-17 10:34:12
重庆市2008年初启动的主城区危旧房改造工程,计划动迁46万余人,拆除1200万平方米危旧房。昨日,《瞭望》刊文指出,重庆市把这项为期3年的浩大“城市翻新”工程作为改善民生的社会工程,以多种方式让利于民,重点惠及困难群众,在利益的梯度转移中缩小阶层差距,努力让群众的生存境况与城市发展同步。
 
[b]老城现状 [/b]
[b]13万户居民住在棚户区[/b]
直辖以来,重庆主城区已完成近千万平方米危旧房改造,但目前仍有13万多户居民住在鼠蚁横行的棚户区。由于居住于此的60%以上居民属困难群体,没有条件改造房屋,更没有能力购买新房,很多家庭几代同室,过着简陋而艰辛的生活。
据了解,不少危旧房片区形成了典型的“金字塔”型社会结构,底层是数量庞大的下岗职工、困难居民等群体,当地吸毒贩毒、抢劫偷盗等社会治安问题突出,处在社会“金字塔”中上层的人员不断外流,加剧了社会生态的恶化。这些区域发展停滞,各种矛盾交织,积累了大量不稳定隐患。
>>>>>
2楼:常在河边跑发布时间:2009-2-17 10:34:32
[b]重庆模式 [/b]
[b]危旧房改造促社会和谐[/b]
在重庆市委常委会上,市委书记薄熙来提出,在经济建设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在城市发展中如何惠及普通民众,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市内有的地方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危旧险房,反差很大,当领导的不能无动于衷,这事关对老百姓的感情;要把危旧房改造作为执政为民的实践,保证迁建房的面积比原来大,质量比原来好,户型设计要方便、适用,让生活在这里的原住民真正受益。薄熙来明确要求,把危旧房改造是否给困难群众带来更大的福利,作为对主城各区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
主城区危旧房拆迁成本高,仅靠市场这只手很难推动改造工程。重庆市长王鸿举认为,危旧房片区的群众“自我改变命运”的能力较弱,政府应通过社会统筹和二次分配,通盘考虑,建立各阶层分享发展成果的机制,以免导致社会失衡,出现拉美式的“贫民窟”。因此,在拆迁过程中要尽量让利于民,增强中低收入人群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对城市的归属感。
[b]梯度转移 [/b]
[b]原住民户均面积增一半[/b]
在拆迁补偿政策上,重庆市创造性地实行了“梯度转移”利益补偿机制,让低收入者得到更多实惠。政府规定:对人口在2人及以下、住房建筑面积不足30平方米的家庭,按30平方米给予等值货币或实物补偿安置;对人口在3人及以上、住房建筑面积不足45平方米的家庭,按45平方米给予等值货币或实物补偿安置。除保障补偿面积外,重庆市还在搬迁补助费、公摊面积计算、安置房价格等方面对困难群众予以倾斜。
据统计,此次危旧房改造中,住房特别困难的家庭增加建筑面积近1倍,比较困难的家庭增加建筑面积约50%,一般家庭增加约15%。总体上,原住民户均增加建筑面积约21平方米,增长幅度达55%。
化龙桥危旧房片区原住民、低保户蔡克辛说,他一家3口人,原来住在解放前建的16平方米老公房。此次拆迁,政府按45平方米补偿现金,加上其他优惠,他共获补偿18万多元。他用这笔钱在市中心七星岗买了一套三十几平方米的二手房,加上装修费,最后还剩余1万多元。
在实现利益“梯度转移”的同时,重庆市明确要求提供实物和货币两种方式供被拆迁群众选择,而且无论实物还是货币的补偿标准都比以往规定标准提高,充分照顾到不同阶层的具体困难和权利。
>>>>>
3楼:常在河边跑发布时间:2009-2-17 10:34:45
[b]和谐成本 [/b]
[b]政府惠民政策上百亿元[/b]
为使“为民拆迁”落到实处,重庆市支付了巨大的“和谐成本”。去年底重庆市开始调查群众诉求,先后20余次修改补偿安置方案。凌月明副市长介绍,重庆市为此次危旧房改造出台的各类惠民政策总计上百亿元。包括危旧房改造配套政策、拆迁补偿安置政策、安置房建设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四大类上百项条款。在改造过程中,重庆市区两级政府还拿出大量资金,用于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及管网改造等公益性项目。
>>>>>
4楼:天外星星发布时间:2009-2-17 12: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