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转帖] 2012年"4小时重庆8小时邻省"
1楼:飞扬发布时间:2008-10-13 18:03:51
30年交通大发展 2012年"4小时重庆8小时邻省"
【来源】:经典重庆   【时间】:2008-10-13 12:07:25
  
黄花园大桥 胡大伟 摄  
    30年前,“开门就是山,抬头就是坡,迈步就是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30年后,水、陆、空构建的立体交通枢纽网络,让我们“条条道路通罗马”。来自市交委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三十年,重庆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公路里程而言,就增长了5.8倍。 
看望岳父路上需花30小时 
    由于山水阻隔,1997年,陈永忠结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才随妻子第一次去了岳父家。从重庆到郁山,陈永忠共花了三十个小时。而听父辈说,30年前,要到重庆更久,彭水县城到郁山镇上根本没有路,从彭水到重庆很多时候都只有窄窄的尘土飞扬的土路、砂石路。那时去重庆要花上好几天。“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那次彭水之行,陈永忠深深领会到了交通与发展的关系——没有便捷的交通,就注定了贫穷与落后。 
    而现在,重庆主城到郁山,四小时就可到达,随着渝湘高速公路的2010年前开通,两地之间的距离将变得更短。 
30年前大坪到解放碑靠步行 
    说起以前的公交车,市交委副主任滕宏伟回忆说:“以前的公交车班次太少,30年前出门,大坪到解放碑这样的距离肯定是步行。上世纪80年代末的‘康福来’,大家都觉得很洋气,完全无法想象现在中高级公交车的样子。” 
    经过30年2007年,全市营业性客货车辆达20.9万辆,主城区各类公交和班线客运的中高级车比重达36%。全市乡镇、行政村通车率分别达到97.4%和57.5%,农民出行条件逐步改善。 
    此外,我市还率先实现高速公路安全、征稽、运管、港航、路政执法“五位一体”,交通综合执法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对所有国省道危险路段安装防护栏,实施“生命工程”4800多公里等等。 
  
4年后城口4小时能到主城 
    30年只是弹指一挥间,还有“好戏在后头”!滕宏伟表示,到2012年,我市将建成高速公路2100公里,改造国省干线1500公里,建设农村公路50000公里,建成“四小时重庆”和“八小时邻省”。新增至湖北宜昌、利川、湖南长沙、四川合江等6个周边省市出口,使高速公路出口达到10个,与周边省市接壤的主要城市全部实现高速公路连接,并在8小时内能直接抵达成都、贵阳、昆明、西安、武汉、长沙等周边省会城市,形成辐射川、黔、云、陕、鄂、湘,可连通至长三角、珠三角、东南亚等地区的骨架公路网。 
    “例如,到目前比较‘偏远’点的地区”,滕宏伟举例说,借助渝湘高速路,秀山到主城只有400公里;借助渝宜高速路,巫山到主城只有420公里;借助奉溪高速路,巫溪到主城只有440公里。就连目前离主城最远的城口,将借助60公里二级以上的快速干道,再接万源-达州-邻水-主城,310公里的高速路,在4小时内也能抵达主城。 
    就邻省而言,经渝黔高速路到贵阳,也只有380公里。重庆到西安的高速路,走向为重庆-邻水-达州-安康-西安,全程667公里,7小时内可达到。其中,达州到安康,安康到汉中段,已经开工。重庆到长沙的高速路,走向为重庆-吉首-常德-长沙,全程821公里,2010年就可建成。 
    重庆到武汉的高速路,是经长寿-忠县-石柱-利川-宜昌-武汉,全程890公里。重庆到昆明的高速路,走向为重庆-江津-泸州-宜宾-昭通-昆明,全程794公里。其中,江津到泸州在建,泸州至昆明已建成。
    2012年市民平均出行时间减少13分钟 
    到2012年,我市区内公交线网覆盖率由目前的70%提高到87%,平均换乘次数由目前的1.25次降到1.1次,中级以上客车比例由目前的10%提高到40%,平均出行时间由目前53分钟降低到40分钟以内。 
    到2015年,我市将建成长江上游交通枢纽,公路水路交通的主要指标和统筹城乡交通发展水平在西部领先。 
    30年间 
    水陆空全面发展 
    来自市交委的数据,更为直观的展现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公路水路航空等交通网络,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公路里程增长5.8倍 
    截至2007年底,我市公路里程达到104706公里,比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15421公里)增长5.8倍,年平均增幅6.8%;每百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上拥有公路通车里程由直辖初的32.6公里提高到127公里。 
    ■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增9倍 
    改革开放初期,全市内河航道通航里程444公里,其中能通机动船的只有177公里。水运总体水平较低,重庆港年货物吞吐量仅为369.8万吨。到2007年底,全市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4337公里,比1978年增长9.0倍,年平均增长8.3%;其中高等级航道1819公里,增长9.3倍,年平均增长8.4%。已基本形成以重庆主城、涪陵、万州三个枢纽港区和江津、永川、合川、奉节、武隆五个重点港区为龙头的港口体系。 
    ■航空从零到千万 
    航空方面,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空白,到1997年,机场的吞吐量已达到242万人次。到去年底,全市吞吐量更是突破了1000万人次。 (记者 邓姣)
 
 
    
    2015年以内近九成小区出门500米就可坐公交      
    
    2004年,行驶中的最后一批电车。(资料图片) 
     明天,服务北京奥运的“重庆快巴”将投身801路公交车。这标志着我市第三批高级公交车的到来。 
    时光倒回30年。搭乘公交,被重庆人形象地称为“古巴(估爬)”、“越南(越栏)”、“几内亚(挤垒压)”。如今,由公交、轻轨、出租、索道等组成了日趋完善的城市立体公共交通体系。虽仍有遗憾,但重庆公共交通发展的突飞猛进毋庸置疑。
    “挤垒压”时代 
    能挤上车算幸运 
    昨上午,南岸区工贸车站,810、808、322、321……各路公交车排成长龙等候进站。 
    68岁的后堡居民张顺和(音)老人站到站台上,在仔细打量后,最终上了321路公交车。 
    “现在坐公交车太方便了!”张顺和说,退回30年,坐公交车别说选择,能挤上车就算幸运。他以前下班时,曾多次因挤不上车,最后不得不走回家。 
    405路公交车驾驶员赵贵陆说,1989年,一辆准载120人的铰接车往往要塞进约170人,车门都无法关闭。“公交车一进站,估爬(古巴)、越栏(越南)、挤垒压(几内亚)是家常便饭。”
 
    第一次飞跃 
    索道电梯入山城 
    30年来,我市公交客车车型换了若干茬。据介绍,最初是解放牌、北京牌柴油车,开起来“阵仗”很大,坡度稍大一点就爬不上去。途中熄火也是家常便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庆产车型占据了重庆公交主打车型,其中多以铰接车为主。 
    重庆公交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算是一个飞跃,开始向空中索道、电梯发展。1982年元旦,嘉陵江索道投运;1987年10月24日,长江客运索道投运;1984年10月1日,朝天门缆车投运;1986年,我国首次运用于城市公共交通的客运电梯——凯旋路电梯投运;1995年,亚洲最长的大高度自动扶梯——两路口皇冠扶梯投运……两江四岸、上下半城出行得到极大改善。 
    第二次飞跃 
    “板板车”大升级 
    重庆公交车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全是硬座“板板车”,即座位为铁架加上木条,不但乘客坐着难受,驾驶员开一天车下来,也被抖得骨头散了架似的,热天还常常长疮。 
    重庆公共交通的第二次飞跃是重庆直辖后,各种车型如雨后春笋般投运,传统公交车大面积提档升级,轨道交通也引入重庆。 
    1997年,我市首批带软座、空调的“大站快车”在112、413路投运,开启了重庆“中级车”的历史。“其他车票价当时才5角,该车上限票价是2元,乘客还争着坐。”市公交集团营规部经理唐炽说,继1998年第二批沈飞牌空调车投运后,空调车开始普及。2004年底,公交集团首批20辆高级公交车在465线路诞生。 
    2004年5月18日,我市最后一批电车退出主城。2005年,“冒黑烟”的中巴车生命终结。 
    如今,剔除轨道交通、出租、索道、扶梯,我市传统公交客车已近7000辆,线路发展到450余条,总长超过万公里。
 
 
 
    硬件有差距 
    服务质量最好 
    “乘客们,大家好!欢迎乘坐465路全国青年文明号……”昨上午,解放碑临江门站。乘务员蒋代娟微笑着分别用普通话、英语、哑语向乘客介绍车情。由广州来渝出差的乘客张平倍感温馨,“没想到重庆公交售票员的服务水准和空姐一样高。” 
    “倒回去二三十年可不是这样。”市交委综合运输处处长孙跃说,当时公交车发班随意性很强,驾驶员们坐在一起,抽阵烟,吹会儿龙门阵后,感觉该去“打一转”了,两三辆车就同时上路。“驾驶员、售票员‘把子’(脏话)不离口,连当时的交警都惹不起。”张顺和说。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康福来”中巴车投入城区客运。该车乘坐舒适度比公交好,招手即停,24小时营业,票价5角,比一般公交车高。市交委副主任藤宏伟说:“当时坐‘康福来’是身份的象征,大家都喜欢坐。”在“康福来”的冲击下,传统公交车随后有了夜班车,并主动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对盲人实施免费乘坐。 
    1996年6月18日,公交系统首次开展了以“准时开收班、礼貌待客”等内容为主的“承诺服务”,并在全国推出了“文明服务标兵”汪霞。2001年,主城区70周岁以上老人享受免费乘车。2003年,公交集团开通了16866666服务热线,接受社会投诉。2006年,央视独立调查,重庆公交得到了“硬件最差,服务质量最好”的中肯评价。 
 
 
    ■发展 
    “零换乘”公交正在形成 
    如今,我市传统公交日运量已逾350万人次,轨道交通已规划“九线一环”513公里,日运量将达到600万人次。继高九路之后的快速公交网目前也正在规划建设中。孙跃说,重庆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地面公交为补充”的“零换乘”公共交通体系正在形成。 
    我市传统公交线路布局今后将更加合理,并向小区延伸。藤宏伟说,在2015年内,网络覆盖率将由目前的70%提高到87%,居民出门不足500米就有车可乘。 
    ■记者 冉启虎/文 毕克勤/摄
  高速公路综合执法重庆模式领先全国  
  据重庆晨报消息 修
2楼:飞扬发布时间:2008-10-13 18:06:51
重庆到昆明的高速路,走向为重庆-江津-泸州-宜宾-昭通-昆明,全程794公里。其中,江津到泸州在建,泸州至昆明已建成。
[ALIGN=right][COLOR=#000066][本贴已被 作者 于 2008年10月13日 18时08分31秒 编辑过][/COLOR][/ALIGN]>>>>>
3楼:苦咖啡发布时间:2008-10-13 19:37:49
4楼:涩郎发布时间:2008-10-13 23:01:17
5楼:重庆De辣哥发布时间:2008-10-15 2: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