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原创]罗学蓬:《轰炸亲历者谈毛岸英之死》
1楼:罗学蓬发布时间:2015-6-29 14:59:30
[b][font=宋体]    罗学蓬以为:勇敢过度,便成了鲁莽。彭德怀这种不顾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率性地与美军飞机斗气使狠的行为,用什么“面对敌人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来加以解释,不但牵强,恐怕还有些令今人哭笑不得吧?[/font][/b]
 [size=6]  [color=Red][font=黑体][size=7] 轰炸亲历者谈毛岸英之死[/size][/font][/color][/size]
                                                   
                                                                                                                                                                           文/罗学蓬
 
当美军在仁川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一场大胜,将倾囊而出,孤注一掷的人民军逼到绝路之际,刚刚才满周岁的新中国发出的声音,让华盛顿,尤其是能够左右美国国策的麦克阿瑟大不以为然。
此时的白宫和五角大楼以及仁川登陆这场大胜的导演麦帅都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麦帅正在催促“联合国军”紧跟在南韩军队后面越过“三八线”,向着平壤一路高歌突进。
参谋长联席会议针对周恩来总理和聂荣臻代总参谋长的警告,竟然如此轻狂地电告麦克阿瑟:“在你今后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没有必要再作任何解释和声明,一切服从作战需要。”
10月8日,**发布命令:“为了援助朝鲜人民的解放战争,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的进攻,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着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助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
“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这样的句子,就足以明白无误地表明,老人家已经是站在“亚洲革命领导人”的政治高度上,来考虑朝鲜战争的利与弊了。
同日,**发布了关于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率第13兵团及所属4个军和边防炮兵司令部及所属3个炮兵师,待命出动。后勤供应事宜,统由高岗调度。
同日,**还给中国驻朝鲜大使倪志亮发去了一份电报。
[font=楷体_GB2312]倪志亮同志、金日成同志:
根据目前形势,我们决定派遣志愿军到朝鲜境内,帮助你们反对侵略者。
彭德怀同志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
                                                                            1950年10月8日
[/font]
当倪志亮把这份电报送到金日成手中时,金看完后立即打开一瓶葡萄酒,与倪志亮干杯庆祝。
而在两天前,数千里之外的老人家,也在家里设宴请客。
客人只有一位——彭德怀。
主人除了老人家,还有毛岸英。
老人家破例地陪客人喝了一点小酒,同时也给彭德怀提了一个不情之请,说:“老彭啊,你把岸英带到朝鲜去,让他锻炼锻炼。”
彭德怀一听**为了让儿子上战场“锻炼锻炼”,“开后门”居然开到他这尚来不及上任的志愿军总司令面前来了,不由得既感动,又吃惊。
他当然知道这事非同小可,赶紧推辞:“主席,战争无情,子弹不长眼,我老彭都这把年纪了,死不足惜,可岸英还年轻,不能让他到朝鲜去。我这是出国去打仗,万一有个好歹,我咋担当得起?”
毛说:“你怕什么呀,我信任你,了解你。你这个人是战神,是一员福将,你打了这么多年仗,从来没有受过伤,我都不如你哦,你老彭身经百战,毫发未损,我毛润之搞秋收起义,国民党追着我打,撤退时脚还崴伤了,我把岸英交给你,一百个放心。”
自幼在彭德怀身边长大的亲侄女、后来成为人民解放军女将军的彭钢(彭梅魁)说:“**这话跟彭德怀讲过,后来跟其他同志也讲过,毛**虽然一辈子推崇唯物主义,但有时也认为人要信一点天意才行,他认为彭老总就是天生的一员福将。”(引自《不信青史尽成灰》,滕叙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版。)
彭德怀想了个主意,说:“这样吧,既然岸英一定要当志愿军,我就把他放在北京,作为我们志愿军办事处的负责人。”
毛摆着手,大声说:“我不是这个意思,岸英既然参加志愿军,就一定要到前线去打仗,留在北京算么子回事?”
彭德怀一看实在推不掉,只好表态说:“主席,我向你保证,有我老彭在,就有岸英在!”
彭德怀没有想到自己当面向毛做出的“有我老彭在,就有岸英在”的承诺把话说得太满,结果他在,岸英却不在了。
毛眼里的战神、福将,最终还是奈何不了美军的轰炸机,在彭德怀身边工作的毛岸英没来得及躲进防空洞,就不幸被美国人扔下的凝固汽油弹烧成了灰。
看着眨眼之间被烧得焦黑的岸英遗体,彭德怀和当时在场的洪学智、邓华、解方、杜平,以及司令部知道毛翻译真实身份的人员全都被惊呆了,吓傻了,没人知道该怎么办。
后来但任过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第9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赵南起将军当时是志愿军司令部的作战参谋,虽然和毛岸英朝夕相处只有短短的一个月零五天,但因两人年龄相近,经常在一起聊天,彼此十分投缘。
60多个年头过去了,赵南起对那一天发生的事情,依然记忆犹新。晚年,他对中央电视台记者回忆说:“上午10点钟左右,敌人的飞机来了4架,扔了几十颗凝固汽油弹,一时间啊,彭老总的两间房,和作战处的三间房一下全烧没了,整个地皮全成了一片火海。”
美军空袭之后,赵南起感到情况不妙,他第一时间钻出防空洞,赶到山脚下的志司驻地。
“我看岸英同志穿的衣服全都烧没了,人也烧得来认不出模样了。最后呢,他带的有两件东西,一个是带的手表,一个带的是手枪,手枪是他从苏联回来的时候,斯大林送给他的,手表呢?是他的岳母送给他的,这两样东西还在。就靠这两样东西,才把岸英辨认出来。这时管理处长带了十几个人赶来,用白布把岸英和同时遇难的高瑞欣的遗体包起来,然后简单地找一些木板,钉了两具棺材。”
赵南起和战友们将毛岸英和高瑞欣安葬在附近一座小山坡上。
赵南起说:“彭老总当然很悲痛,那时候天已经黑了,天黑了,敌人的飞机就不出来了。彭老总带领司令部全体成员,到岸英墓前哀悼,哀悼岸英不是3分钟几分钟啊,是很长很长的时间啊!彭老总和我们在岸英的墓前低着头,谁也不说话。哀悼完后,彭老总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话说,‘毛岸英同志是向我第一个报名参加志愿军的战士,是一个好苗子。’第二句话是:‘岸英同志牺牲了,我怎么向**交代啊?’看得出来,他老人家太悲痛了。我们在场的人,全都哭了。后来,彭老总在岸英的墓前坐了很久,最后站起来一声长叹,‘唉,怎么偏偏炸到他啊?’” (引自2013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12集文献纪录片《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
假如有可能用自己的死去换毛岸英的活,彭德怀一定毫不犹豫。
彭刚将军对登门采访的滕叙兖回忆说:“毛岸英牺牲了,必须马上向主席报告啊,这个报丧的电报怎么措辞?太难了。连大伯也没有勇气直接向主席报告这个噩耗,而是把电报发给了当时负责主持中央军委的工作的周总理。总理一看,同样紧张得不行,岸英牺牲了,天塌地陷的大事啊,怎么办?总理也不敢向主席报告。结果,这封电报拖了38天,总理再有智慧,也没法再拖下去了,这才鼓足勇气,告诉了主席。”
 12集文献纪录片《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中,当毛得知岸死牺牲的消息后,有这样一段解说词和这样一组镜头:
 
[font=楷体_GB2312](解说)工作人员替毛点上火后,他深深地吸了几口烟,强忍丧子之痛,缓缓地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和岸英的牺牲,都是光荣的。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
(解说)在毛岸英的安葬选择上,**再一次体现出了一位伟大领袖的博大胸襟。
(镜头)赵南起说:“安葬在哪儿的时候,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把岸英的遗体送回国内安葬,一种意见是就地安葬。最后请示到主席那里,**说,青山处处有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志愿军牺牲了那么多人,都是中华儿女,都安葬在了异国他乡,岸英也应该和他们安葬在一起嘛。”
(解说)彭德怀后来评价说:“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但毛岸英做到了。毛岸英是坚决请求到朝鲜抗美援朝的。”
(解说)从入朝参战到牺牲,只有短短的37天,年仅28岁的毛岸英没有获得任何荣誉称号和奖章。但是,他和成千上万把生命留在朝鲜三千里江山的志愿军战士一样,在这场保家卫国的战斗中永垂青史![/font]
毛的孙子毛新宇将军在这部文献纪录片中讲述:“得知我大伯牺牲,我爷爷手颤抖得厉害,想抽烟,掏不出来;拿起火柴,点不着火……”
岸英之死,成为老人家永远挥之不去的痛。
人生最悲痛之事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寻常百姓如此,一代伟人毛**亦然。
毛的爱子之情是显而易见的,闻听噩耗后,悲痛无可名状。他反复念叨着北周诗人庾信的《枯树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大胆支持毛岸英参加志愿军,并非不懂战争的残酷,他自己就说过,“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实经常发生的”。
再说了,毛岸英只是担任彭德怀的俄文秘书,和彭呆在一起,并不需要他提刀舞枪上阵,与美国大兵捉对厮杀。
彭德怀也的确尽可能地照顾了毛岸英,据当时彭德怀的军事秘书杨凤安回忆说,“彭老总对我们办公室的人员很体贴,特别是对岸英同志更为关心。”
但彭德怀最终有负**的当面嘱托,呆在志愿军总部这一全军相对安全之地的毛岸英,竟然在他眼皮底下牺牲了!
这最后的不幸,可以说是彭德怀能力和经验以外的大意外了。
笔者以为,毛岸英之死虽不至“文革”中彭德怀专案组的污蔑——“彭德怀有意害死毛岸英”。但不可否认的是,对毛岸英之死,彭老总也的确难辞其咎。
对于志愿军总部的防空问题,毛曾多次告诫彭德怀等人务必注意。在毛岸英牺牲的头一天,毛还致电彭德怀,谆谆告诫注意防空,“充分注意领导机关的安全,千万不可大意”,甚至明确提到“敌人可能使用汽油弹,请你们研究对策”。
彭德怀看罢毛的电报后,只要稍微谨慎一点,“胜似闲庭信步”一般带着毛岸英往司令部旁边的防空洞里一钻,便什么事也不会发生了。可彭却没把毛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醒、劝诫当回事。甚至连敌机快飞到他头上时,他还和敌机较上了劲,坚决不进防空洞!大家现在都知道,不是急得一旁的洪学智莫法,只好对他采取“强制措施”,亲自动手,将他架进防空洞的吗!
须知,彭德怀是统领百万大军的战地最高统帅,而不是一名火线上的敢死队长,他怎么可以放弃重大责任,敌机临头而不躲避呢?防空洞就在旁边几步之遥的地方啊!
勇敢过度,便成了鲁莽。彭德怀这种不顾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率性地与美军飞机斗气使狠的行为,用什么“面对敌人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来加以解释,不但牵强,恐怕还有些令今人哭笑不得吧?
当悲剧发生后,我想最痛悔不已的,当莫过于彭德怀自己。
毛岸英是在1950年11月25日早上牺牲的,那我们就顺着档案文献往前捋一捋,笔者所下的结论,是否站得住脚?便一清二楚了。
我门先看看。毛是怎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彭德怀注意安全的。
1950年10月21日,也就是彭德怀入朝的第二天,毛于凌晨4时致电彭德怀,提醒说:“敌人测向颇准,请加注意”,“熙川或其他适当地点应速筑可靠的防空洞,保障你们司令部的安全”。
10月27日,**又致电彭德怀:“你们指挥所应移至安全地点,现在的位置不好。”
10月28日,他继续叮嘱彭德怀:“你们指挥所应速建坚固的防空洞,立即修建,万勿疏忽。”
11月24日,也就是毛岸英牺牲的前一天,毛在获知苏联方面提供的情报后,还于深夜专门给彭德怀发了这样一份电报:
[font=楷体_GB2312]彭、邓、朴、洪,并告高、贺:
一、你们本日7时的作战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望坚决照此执行。
二、请你们充分注意敌人降落伞部队在我后方降落,应控制必要武装力量及汽车在你们及后勤部手里,准备随时扑灭这些空降敌人。敌人已有一组谍报人员在云山以东地区降落,并称正向鸭绿江边移动,请注意扑灭。
三、请你们充分注意领导机关的安全,千万不可大意。
四、此次战役中敌人可能使用汽油弹,请你们研究对策。
五、你们释放美俘的行动,已在国际上收到极好的效果,请准备于此次战役后再释放一大批,例如三、四百人。
                                                                                                   **
                                                                                           11月24日22时半[1]
[/font]
 
遗憾的是,彭德怀果真“大意”了,毛频频发出的这些指令,均被他当成了耳旁风。 
这当然不是怕不怕死的问题,而是彭德怀所处的地位与职责,必须应当懂得不能因小失大,逞匹夫之勇而贻害整个大局的道理。
就在毛岸英牺牲的前一天晚上——11月24日,麦克阿瑟发动大规模进攻。这天晚上,彭老总与司令部其他首长讨论战况,非常紧张。毛岸英和办公室其他人员一样,忙到大半夜才休息。当天是参谋龚杰在办公室值班,大家都休息后,龚杰和杨凤安留在彭总办公室。毛岸英与一周前刚到朝鲜的参谋高瑞欣两人在志愿军政治部的防空洞里休息。
当时是洪学智负责司令部、也负责彭德怀的人身安全。
前一天晚上,洪学智看了毛发来的提醒志司注意美军空中袭击的电报后,来到彭总办公室,请彭总到半山腰上一个防空洞去办公。
但彭德怀脾气倔犟,坚决不走,还大声嚷嚷:“你们别管我,我不走!”
杨凤安回忆说:“洪副司令员见劝说无用,也不顾彭老总正在大发脾气,强行将他架出门,往旁边不远处的防空洞走去。一边走,洪副司令员还一边大喊:‘杨凤安,快把彭老总的办公用品(毛笔、墨盒、电报稿纸)拿来!警卫员把彭老总的铺盖卷起来,和行军床一起送到防空洞里去!’等彭老总进去时,看到邓华副司令员、解方参谋长、杜平主任都已经在里面等着他了……
如果不是洪学智对彭德怀采取“果断措施”,鲁莽到一意孤行地步的彭老总,是不是早已和毛岸英一样以身殉国了呢?
须知,“彭老总的两间房,和作战处的三间房一下全烧没了,整个地皮全成了一片火海。”(赵南起口述)
而毛岸英呢?那时正叫上高瑞欣,从政治部的防空洞里出来,到司令部作战室里煮鸡蛋吃。
杨凤安回忆说:“岸英煮的鸡蛋是朴一禹送给彭老总的。岸英牺牲的前一天,也就是11月24号下午,朴一禹带了一个小筐过来。朴一禹是金日成驻志愿军总部的朝方代表,同时我们的**正式任命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党委副书记。是他专门派人到朝鲜的山沟沟里,还没有被美军炸掉的零散的老百姓家里去寻找鸡蛋,好不容易弄来一筐子宝贝疙瘩。他拿鸡蛋来送给彭老总,彭老总满脑子想的是第二次战役怎么打,说拿这个来干嘛?送走,送走,送给伤员们。朴一禹说彭老总日夜操劳,给你补养补养身体。彭老总说什么补养身体,我身体很好。朴一禹又补充说,马上就要打第二次战役了,我代表金日成首相来看你,预祝第二次战役胜利。这么一讲,彭老总不好拒绝了,就说放那儿吧。把鸡蛋放到作战室的大桌子脚底下。在现场的毛岸英,自然也看见了。”( 引自2013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12集文献纪录片《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
彭德怀对防空的忽视,恐怕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国内战争中偏处西北次要战场,长时间与蒋介石的偏师弱旅作战,造成自身的防空经验不足;其次则是对美军现代化装备的巨大杀伤力,缺乏必要的了解。
可以想见,如果毛当初先后选林彪和粟裕担任志愿军统帅的设想能够实现,以林、粟二位行事小心谨慎的风格,以及长期面对蒋介石主力作战的方面军将领的作战经历,和对总部安全的重视程度,毛告诫志愿军总部注意防空的叠次电报就完全有可能不会被当成耳旁风,毛岸英牺牲的概率,也必然会缩至最小。
但时年44岁的林彪与43岁的粟裕,正当壮年,却双双因病未能挂帅,而由已经52岁的彭德怀率部出征,这真是毛**和毛岸英父子俩最大的不幸!
所以,也就有了接下来发生的故事。
1951年2月21日,彭德怀回到国内向毛汇报工作时,当面检讨说:“我对你和恩来几次督促志司注意防空的指示不重视,致岸英和高参谋不幸牺牲,我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彭的内疚是真诚的,但已经无济于事。
毛**是领袖,领袖也是人,也有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说毛**对不拿他的再三提醒、告诫,甚至命令当回事儿,导致他的爱子惨死的战区最高统帅没有一点想法,恐怕也不符合人之常情,尤其不符合毛**爱憎分明的个性。
彭刚对滕叙兖说:“后来大伯回北京时,主席就问他:‘岸英到底怎么死的,你当时在哪儿,你详细讲讲情况。你的电报是怎么写的?你在电报上讲,美国人投了上百颗炸弹,谁数的?谁数的上百颗?你们谁数的?怎么会有上百颗?就问得这么仔细。’主席后来对岸英牺牲时在场的邓华、韩先楚、洪学智、杜平等所有将领,都分别仔细询问了岸英牺牲时的具体情况。”
彭刚还说:“军事电报有个常规,通常电报最后一句话是‘无其他损失’。大伯拍给**的这封报丧电报的末尾,也约定俗成的来了这么一句。大伯回北京开会时,主席就当面问大伯:‘你还想损失什么?’”(引自《不信青史尽成灰》,滕叙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版。)
更有甚者,许多年后,居然连毛岸英的烈士身份,都出了问题。
刘松林回忆说,1976年毛**去世后,她回到中南海收拾东西才发现,竟然没有毛岸英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当她去有关部门补办时,所有的人都不相信:“这不可能!谁不发也不能不发给你呀!”
查来查去,毛岸英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当年确实忘了发,老人家心中装的是国家大事,也没顾着问。
补发《革命烈士证明书》那天,刘松林尴尬万分,因为按照毛岸英当年的职务,一并补发给了她324元抚恤金。
在朝鲜死于美军飞机轰炸的第50军副军长蔡正国的儿子蔡小东领到补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时,也随同补发了610元的抚恤金。当工作人员把抚恤金递到手上的时候,蔡小东傻眼了,他说我不是为这抚恤金来的啊!经过再三劝慰,蔡小东才把抚恤金领了回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那抚恤金就像一块巨石压在他心头,久久不能释然,直到小东把抚恤金加倍捐献给父亲陵墓所在的沈阳志愿军烈士陵园时,忧郁愁苦的心情,才豁然舒展开来。
回忆起这段往事,刘松林的心情与蔡小东完全一样:“我当时很不好意思,真怕他们以为我要求他们补发岸英的《革命烈士证明书》,是想要这笔抚恤金……”
对于英烈们来说,无论是300元,或是600元,或者是普通战士的两大袋小米或者麦子,这样的真实故事在今天看来,几百块钱和两大袋小米、麦子的抚恤金肯定都太菲薄!太菲薄了!
然而,它却昭示了前辈的昨天,正是毛老人家在建国初期率领全国人民粗茶淡饭、节衣缩食、戮力同心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才奠定了今天共和国改革开放得以腾飞的经济基础,才建立了使帝国主义再也不敢欺侮中华民族的强大国防!
 
QQ截图20150613063326.jpg 
 
 
 笔者在庐山彭德怀住过的别墅前留影。那个中国人都不陌生的某年夏天的傍晚,彭总就是从笔者身后的这幢别墅出来,到附近的美庐去向老人家直言反映大跃进给老百姓造成的恶果,也就是后来所谓的上“万言书”。此后的事情,巳经载入了历史——错的是伟大领袖毛**,对的是彭老总。
[ALIGN=right][COLOR=#000066][本贴已被 作者 于 2015年06月29日 15时11分11秒 编辑过][/COLOR][/ALIGN]
[ALIGN=right][COLOR=#000066][本贴已被 作者 于 2015年06月29日 15时11分44秒 编辑过][/COLOR][/ALIGN]
[ALIGN=right][COLOR=#000066][本贴已被 作者 于 2015年06月29日 15时12分39秒 编辑过][/COLOR][/ALIGN]
[ALIGN=right][COLOR=#000066][本贴已被 作者 于 2015年06月29日 15时14分29秒 编辑过][/COLOR][/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