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互联”与“互助” 网络时代的互助求职[中国青年报]
1楼:江津银河证券发布时间:2007-11-8 17:18:30
“互联”与“互助” 网络时代的互助求职
2007-09-06 15:39: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北京) 网友评论 0 条 
 
2007年6月,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三年级胡明扬一早赶往北京站。凭着事先说好的衣貌特征,他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接到自己要等的人——苏州大学中文系四年级、准备来北京找工作的曹博。
 
胡明扬把曹博带到北京工业大学旁边的一个旅社安顿下来。中午在学校的食堂吃过饭后,他们开始认真地讨论接下来曹博在北京的求职计划。凭着自己这几年在北京的经验,胡明扬为他提了一些行程和选择上很中肯的建议。
 
“我也是第一次见到他。”胡明扬笑着向记者解释,“我们是互助求职的互友。”
 
互助求职:大学生就业的新风尚
 
记者在百度上输入了“互助求职”四个字,找到将近150万条相关信息,除了专门的异地互助求职网站,一些大的门户网站也开设相应的互助求职的专项论坛。这种新型的求职方式,正在网络上悄然风行,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随着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跨地区求职成为了许多大学生的“必修课”。到异地求职,意味着将面对一个陌生的城市和一笔不小的开支,耗费的精力和求职成本大大上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互助求职悄然而生。所谓互助求职,就是指陌生的求职者通过网络这个平台相识,然后走出网络,在现实中互相帮助,共享就业资源,最终实现既降低求职成本,提高就业的成功率,同时又交朋结友的目的。
 
借助于互联网的力量,“互助求职”在大学毕业生群体里悄然兴盛。他们通常是在专门的互助求职网站或者论坛认识,通过事先约定,当求职者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求职的时候,事先约好当地“互友”会在交通、住宿、租房、就业等各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网上相识,网下互助。帮你更省钱,结交更多朋友。”这是一个互助求职网站提出的口号。
 
创办者牛牛表示,之所以做这个公益性的平台,主要是为了帮那些学生或还没找到工作的人提供一个交流平台,特别是对于异地求职者,鼓励会员之间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个今年四月份才创办的网站,目前每天上有超过1000名用户的在线,最高的时候达到5675人。在注册的会员中,学生约占3/4,在职人士约占1/4。
 
接力式互助:我们把帮助传递下去
 
互助求职最直观的魅力就是省钱省力。去一个陌生城市找工作,人生地不熟会遇到很多麻烦和不便,交通、住宿、生活,不只是花费,精力的损耗也会让人非常的疲倦和沮丧。这时如果有一个朋友能提供一些当地信息,并给予一定的帮助,那么无疑将方便和节省很多。与以往单枪匹马四处乱撞的求职方式相比,互助求职给求职者提供了很多便利,各地学生网上交流信息、实地互相帮助,无疑对降低学生的求职成本、提高成功率大有裨益。
 
“我觉得互助求职最大的好处就是省钱!现在找工作费用太大了,尤其是去外地!交通和食宿都是比较大的开支,有当地朋友帮忙,一定可以在很多方面省下花费。”不少大学生表示,异地求职在交通、住宿、生活等方面花费太多,对方如果能提供一些当地信息,同样,自己也会向对方提供尽量多的实用信息,给大学生求职带来不少方便。
 
现在在北京神州数码工作的朱朱(网名)是论坛里最活跃的“助友”之一。家住黑龙江的她去年从吉林大学毕业,从2005年10月开始,先后赶过大连、南京、苏州、上海、北京等多个城市的招聘会,一路都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在北京工作的这一年,她也已经先后帮助了六位来北京的互助求职者。
 
“我差不多是去年3月的时候在‘互助求职’QQ群里和一个外经贸大学的网友建立了联系。”朱朱谈起当初“互友”对她的帮助,语气里仍然充满感激,“她不但专门跑到火车站来接我,还帮我在宿舍中安排了一个铺位,最后还送给我一份她事先做好的北京地图,上面标明了北京经常举行招聘会的几个地方的位置和路线。那时候我就想,可能的话我也准备给别人这样的帮助,这是一个相互接力的过程。”
 
互助求职是一种接力式的互助,并不强调对等。笔者在一个网站上看到这样的留言:“互助的真正含义不是两个人之间的互相帮助,而是一种接力帮助。比如我是太原的,我要去北京,北京的网友帮我,北京的网友去上海,上海的网友帮他,上海的网友去深圳,深圳的网友帮他,以后深圳的朋友到太原旅游,我可以提供帮助……等等。这样一直循环下去。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别人的帮助,同时每个人都应该帮助别人,这才是互助求职的真正含义。”
 
不仅仅是省钱我们是长久的朋友
 
在互助求职论坛的聚会活动区里,记者还看到了各地网友发布的各类聚会信息,紫金山爬山活动,青岛海边烧烤,无锡、武汉也都有网友组织的聚会。找工作是互助求职最初兴起的原因,但随着网友的不断加入,交流的深入,需求也开始多元化。
 
南京网友小嵩是互助求职活动的一个比较特别的活跃分子。“我就是南京人,也不准备去别的地方找工作。但是上大学3年了发现认识的人基本都在南京这片。在论坛的一段时间,发现认识的人多了,呵呵,每个省都有熟悉的人,不管去哪里旅游,都可以得到他们的帮助。”
 
谈起互助求职的经历,小嵩显然有自己的一套看法,“我3月份接待了一个贵州财经学院的毕业生,最近就准备去他们那边玩呢,他说可以住他家,他可以带我去玩。因为我们之前有过接触,大致都有个了解,这样挺好的。有时候找工作是个契机,大家要是兴趣相投,会成为很好的朋友,关系也会很长久的”。
 
不只是互助求职的帮助者和被帮助者容易建立联系,许多其实并没有直接接触的网友通过互助求职认识后,也会在周末组织聚会,举行各种联谊活动等扩大交友圈。有的还会一起合租房子,或者共享人脉资源,方便以后的工作生活。对他们来说,互助求职不仅创造了一条异地找工作的捷径,也为日后的生活建立了相互熟悉的朋友圈子。
 
便利,但并非全无风险
 
互助求职的兴起,为大学生求职带来了诸多便利,也可以扩大相互的交友圈。但是这种主要基于互联网的求职方式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安全的因素。因为帮助与被帮助者双方毕竟是通过网络认识的,通常对对方的了解并不是很深,如果被别有企图的人利用,就会对求职者造成很大的损害。
 
对此互助求职网的站长刘柏龙解释说,为了把可能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网站通常会在审批注册会员时便加强了对其真实身份的安全认证,通过安全认证的会员在论坛被称为“互友”。同时,论坛向网友发出警示:那些通过安全认证并有认证标签的人才是可信的,也是相对安全的。
 
他表示,通过几个月来的运行,至今还没出现过不安全的情况,“我们鼓励会员进行互助,鼓励进行线下交流,而且互助后会员通常会把互助交流的图片发到网上来,由会员来进行监督和评价。”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 )
 
[ALIGN=right][COLOR=#000066][本贴已被 作者 于 2007年11月08日 21时21分55秒 编辑过][/COLOR][/ALIGN]>>>>>
2楼:重庆De辣哥发布时间:2007-11-11 22: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