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江津老白干的传说:说起老白干,重庆人都晓得是说的白酒
1楼:海军准将发布时间:2015-3-1 10:43:31
 
 
老白干 - 涵秋
说起老白干,重庆人都晓得是说的白酒。
老白干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说的是江津白酒厂出的高梁白酒,60度,纯得很,价格又低廉,涨价涨了好多年,也才涨到三元多一瓶。小老百姓要过酒瘾,最是经济实惠。价格诱人,饮老白干的汉子就多。有典故说江津是座酒城,长年被酒香熏陶,被酒精浸泡,出来的人个打个的便是饮酒状元。有外地人去江津宴客,自然少不得酒水伺候。江津人问,要那种人来陪酒?有会喝的,有喝得的,有能喝一点的,有不会喝的。外地人不善酒,心想找个不会喝的应付吧。结果外地人醉了,不会喝酒的江津人还脸红正吃得。
广义老白干泛指粮食烤制的白酒。重庆烤白酒有历史,有传统。酒作坊也多,想来当年也是阵仗大得很的。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县县有酒厂,镇镇开作坊,只是经营得不景气。北方酒厂就来拉酒回去勾兑包装,成就了好几年的酒状元名气。
这里说的还要早些,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不讲排场,买酒的地方也不大气,多半是在油腊铺里排开几个大酒瓮。酒瓮肚大口小,装得,又留得住酒气酒香。瓮口通常用红布扎的软布头当盖。用得久了,红布都变了色,那盖在断酒时当可以闻味过瘾。也有用鲜柚子做盖的。偏那柚子生得奇,活生生就是为当酒瓮盖的。头小底大,倒过来就把个瓮口封得实实的。受了酒的熏染,那鲜柚子见着天的变。先是黄了,慢慢就发焉,象老头的脸,皱皮裂纹的。柚子就与瓮口贴得愈发的紧。人还舍不得甩,说白酒服它,不得走气。喝酒的人才不信。老汉叫我打酒时,总要咋咐一声,要看清瓮里酒满不满。满的是才开坛的,酒味重,喝起过瘾。酒瓮不满的,就是走了气,要换家油腊铺去买。
文革年代报上宣传年年粮食大丰收,就烤不出酒来。最惨的时候,每个人每月凭票供应二两,啷个够酒鬼喝嘛。可怜那些酒鬼馋慌了,要止住馋虫顺着喉咙往外爬,连药酒五加皮也是抢光了的。外国人说啤酒是饮料。酒鬼们不管,认它有个酒字,就当了老白干喝。度数低,多喝点,一浓缩,也差不多能抵二两老白干。只是啤酒也不多,且要供应馆子。酒鬼就支使娃儿去馆子排队买啤酒。买啤酒有规矩,一斤啤酒是要搭份菜的,投下来喝酒的成本就高。先是捡价格最低的凉菜点。后来啤酒供应也紧张,包包头钱也在少,非得计划匀着喝了。一斤啤酒就省着对付两三天,把鲜啤也放成了熟啤。
后来文化革命就是上层人士闹得凶。小老百姓跳忠字舞跳烦了,批林批孔批厌倦了,要过自己的小日子,不想跟到蹦。那供应慢慢就有些起色。先是有农民悄悄酿了私酒,用玻璃瓶装了,藏在蔬菜箩底,进城来卖。见是喝酒模样人过来,赶忙递个暗号,“八搭二,要不要?”这八搭二就指的老白干。当时国家统一定价,白酒价格八角钱斤,雷打不动。烤白酒要粮食,粮食又紧张,农民想挣点粮票回家,通常一斤白酒除钱外还要两斤粮票,八搭二便成老白干的代名词。卖白酒多是农民朋友,一段时间里八搭二成了农民的诨号。
现今生活提高了,酒也讲究个高档,价格翻着番的往上涨。小老百姓看见那些包装精美的酒盒子闹不清,是买酒呢还是买个盒子?是喝酒呢还是吃个牌子?这酒喝不起,找属于自己圈子咂酒去。
还真有这地儿。僻静小巷角落里,有人就摆开一张老八仙桌,腿脚不齐展,捡点石块瓦片垫平。凳子也不规范,独凳、长板条凳随意放置,能坐就行。旁边列了两个大酒瓮,朱笔写正宗60度江津老白干几个字,算是招牌。三两闲散老者已是耳顺古稀之年,凑一起,没得规矩不讲姿势坐了,面前一个粗瓷土碗,勾半斤白酒在里面,你抿一嘴我咂一口轮着喝。桌上堆十数粒花生果,缓缓剥了佐酒,吹龙门阵打发日子。老人从清早坐到晚黑,官不管人不嫌,图个自得其乐,也把晚年剩余日子,就浸泡在老白干里面了。 
 
2楼:带刀熊猫发布时间:2015-3-1 13:48:51
3楼:带刀熊猫发布时间:2015-3-1 13:57:29
                                                   关于“八搭二”
                                      牟显忠
 
    “八搭二”,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曾流行于重庆地区。那涵义是:1斤白酒八角钱,外搭2斤粮票,而且是能买大米的细粮票。而那时,国家牌价,白酒7角1斤。粮票不准交易,但黑市上,可卖5角1斤。1斤白酒“八搭二”,差不多就是2元了。这种交易方式,今天的年轻人匪夷所思。
    鄙人不幸,早早沾上酒瘾,而且,在插队时就沾酒瘾的,当不只我一人。不该喝酒的年龄喝酒,就应了那句骂人的话,“把酒喝贵了”。因那个年代,原本就是一个不能尽兴喝酒的年代。
    那时,各类物资生产上不去,一切都凭票供应。吃饭有粮票,且分细粮、粗粮,穿衣有布票,水果糖有糖票,香烟有烟票,肥皂有肥皂票,百货有工业卷,酒有酒票,每人每月二两。
一个月二两酒,实在是害苦了天下的喝酒人。且喜那时孩子多,每个家庭四、五个,有资格喝酒的,自然是老父亲了。别的老爸怎么解决“喝酒难”不清楚,但对我老爸仍记忆犹新。月初,立即将全家五口人的酒票集中起来,打一斤老白干。每顿晚餐,倒上一小杯,抿一口酒,咂咂舌,然后挟一筷子菜,再抿一口,再咂咂舌,再挟一筷子菜。一小杯酒很快抿完,叹口气,很不情愿地放下酒杯。有时,忍不住,再倒一小杯,就此打住:一个月只有1斤酒哇。
    当然,无论怎样,抿来抿去,1斤酒总是日见少下去,当最后一滴酒倒完,老爸总习惯性地摇摇瓶子,企盼再滴下一二滴,然后,叹口气,极不情愿地将瓶子放一边,自言自语地说一声:还有二十天……
    没酒喝的日子里,老爸就象一只没头的苍蝇,坐立不安。于是,就到处寻小酒馆。为了解决老爸一类喝酒而不得的人的需要,各种小酒馆都有甜酒、五加皮、桑椹酒、红苕酒、甘蔗酒一类的玩意,聊过酒瘾,而且,多数还要搭售平时卖不动的菜。有一回,老爸一气买了2斤红苕酒,没搭菜,这是差不多比捡钱包还高兴的事。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此话一点不假。在那个年代,为了千百万酒客的需要,为了千千万万人对各类物资的需求,一种新的地下职业“串串”应运而生。“串串”一词,很形象,就是把供需双方串起来。做粮食交易的叫“粮串串”,做酒生意的叫“酒串串”。其货源,有的是利用商品的时间差、地差;更多的,则是与掌握物资销售大权的实权部门、实权人物勾兑,倒腾一些属于计划外的“项目”出来,例如“损耗补贴”一类,然后拿到“黑市”去交易。应当说他们是早期商品经济的推动者,不过,那时叫“投机倒把”,属于“严打”对象。为了逃避打击,“酒串串”们就穿家过户,上门兜售起来。交易时,跟地下工作者接头差不多。“白酒,要不?”“哪来的?”“供销社,尝一口。”“要。”“8角钱,2斤粮票。”成交。
    “八搭二”的产生,应当说,解决了不少酒鬼们的难题,所以,屡遭打击而又“春风吹又生”。
 一个不能满足人们正常需求的社会机制,终究是不能长久的。喝酒不好,有害健康;会喝酒而没酒喝的日子更不好。终于,在一九七六年那个清明节,一首署名“醉汉”的诗表达了千百万人民的意愿,“邓小平倒,我不倒;邓小平不倒,我倒。”所以,才有“十月里响惊雷,八亿神州举金杯。舒心的酒啊浓又美,千杯万盏也不醉。”
    如今,没酒喝的日子早已过去,“八搭二”也销声匿迹。偶尔有人提起,也是指土头土脑,农喝喝的。
4楼:cjbyrj发布时间:2015-3-1 20:55:08
5楼:JJ2013发布时间:2015-3-1 22:45:29
6楼:红烧嘎儿发布时间:2015-3-1 22:58:09
7楼:金紫山发布时间:2015-3-1 23:07:27
好贴,果断刘明[em6]
现在八大二是说耍牌九了,很多乡场有这个娱乐
8楼:木子日月发布时间:2015-3-2 12:25:02
那时白酒要票,就买五加皮酒来补充,五加皮酒酒馆有的卖,但要配搭下酒菜才卖,五加皮酒现在看来还是不错的保健酒。
9楼:真实在发布时间:2015-3-2 15:14:09
海军准将,当时称呼这些人叫穿穿,做的久点的叫老穿子,不得不久的叫穿子,意思是当时的紧俏商品他们弄得到。串串一说沒听过。
10楼:51号兵站发布时间:2015-3-3 10:14:08
看到这个帖子我来提点意见:江津白沙酒在以前的确好,清冽。当时享誉全国,但是江津酒只有清香型未出现浓香和酱香型,香型比较单一,做为存放收藏来说,浓香和酱香型白酒更稳定,存放价值更大。
11楼:168168发布时间:2015-3-4 14:41:22
12楼:51号兵站发布时间:2015-3-4 18:35:17
白沙物资中转中心。古码头,商贾云集,白沙是个好地方。
13楼:770512发布时间:2015-3-8 14:00:09
    一个不能满足人们正常需求的社会机制,终究是不能长久的。
14楼:飞人发布时间:2015-3-9 17:34:20
[em6][em6][em6][em6][em6]liuming
15楼:qd同心干发布时间:2015-3-21 21:49:15
16楼:qd同心干发布时间:2015-3-21 22:12:07
回复真实在:“穿穿”、“串串”发音差异而已。对于这个行当,好像还没有书面语的表述。它的性质,应该和后来的“官倒”差不多。都是搞点计划内紧俏商品,然后加价出售。但和“官倒”不同的是,有时也倒腾一些农民的粮食、鸡蛋之类的东东
17楼:江津老白干发布时间:2015-3-25 20:2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