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几江长江大桥主体工程的北主塔胜利封顶,高112.667米
1楼:天下过客发布时间:2014-12-26 10:02:21
 
 
北主塔正在封顶
     江津日报讯  日前,被誉为连接江津中心城区突围半岛、跨江北上、同城发展、融接主城的重要“咽喉”——几江长江大桥主体工程的北塔(高112.667米)胜利封顶,南塔(106.087米)封顶工程也进入了倒计时。望着南北两岸高高伫立、巍峨雄伟、“身板”硬朗的主塔塔柱,中建六局几江长江大桥项目部负责人田国印喜形于色。
     几江长江大桥全长约1900米,主桥为主跨600米双索面悬索桥,桥面宽33米,双向六车道,设计速度每小时50公里,计划2016年底通车,是中国建筑承建的第一座跨越长江主跨最大的悬索桥。
 
2楼:天下过客发布时间:2014-12-26 10:02:50
[b]打通江津南北两岸
[/b]     几江长江大桥是我区继江津长江公路大桥、外环江津长江大桥、鼎山长江大桥之后,在中心城区新开工建设的第四座跨江大桥。双向六车道,不仅会大大提高过江通行能力,而且在行车舒适度、人性化设置上,都远远优于江津长江公路大桥。
     “滨江新城是江津未来的行政中心、金融中心和商贸中心,也是重庆西部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江津承接重庆主城,辐射、融入重庆主城的‘桥头堡’。”指着几江长江大桥规划设计图,田国印告诉记者,几江长江大桥南起几江街道东门口,跨越长江后北至德感浒溪口,将经过滨江新城滨江休闲风貌带和CBD核心风貌区,直接与南北大道相接,是连接几江主城和滨江新城的最快捷通道,也是双福新区通过南北大道进入几江主城的最佳通道,更是江津通过西江大道进入重庆主城最便捷的通道,直接把双福新区、滨江新城和几江主城紧密连接在一起,构建起江津这座宜居宜业的美丽滨江城市和城市发展新区大城市框架。
    
[b]    到重庆主城缩短16公里
[/b]     一江两岸飞彩虹,千年古城展新容。五桥卧水八方建,六路乘风四面通。十里花开两岸绿,满城灯映几江红。创新发展春常在,江津腾飞上九重。
     通过几江长江大桥这条江津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江津中心城区从南岸到北岸的整个路程,将由原来的18余公里缩短为2公里,离主城的距离又拉近了16公里,江津人真正实现半小时“进城”。
     几江长江大桥通过九江大道、西江大道和鼎山长江大桥3条“黄金跑道”,紧密地与重庆主城相连,无论是双福新区,还是滨江新城、几江城区,都全部融入重庆外环这个大圈,直接缩短了江津中心城区与重庆主城的时空距离。同时,几江长江大桥使江津组团与西彭组团实现无缝连接,成为融入重庆主城的最前沿。
3楼:天下过客发布时间:2014-12-26 10:03:41
[b]相关新闻
    工程质量不断追求卓越
[/b]     几江长江大桥与鼎山长江大桥太近了,人们自然会把两座桥的质量进行比较。衡量质量最直观、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指标,就是桥梁的寿命。大桥项目部下了决心:几江长江大桥的使用寿命,决不能低于鼎山长江大桥。
     为了控制质量,中建六局制订了详细的施工方案、控制流程,确保质量、安全、工期的同时,不断追求细节、品质、卓越。
     南北桥塔采用门式框架结构,塔柱为钢筋砼空心结构,横系梁为预应力空心薄壁结构,基础采用承台加群桩基础,塔柱由下索塔、下横梁、上索塔、上横梁组成,共使用混凝土约1万方,钢筋约2500吨。南北岸两座主塔犹如两个参天巨人,构成了主桥的骨架,为主桥上部结构施工奠定了基础。
    
[b]    成就国内最长隧道式锚碇
[/b]     面对浩浩长江奔涌,面对各项复杂的技术参数,没有任何可以照搬的知识,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历史资料。建设者们深知,起点本身就是高度,追求必须实现跨越。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特殊的地理环境给几江长江大桥送来了“意外惊喜”:一个中国之最的称号——最长的隧道式锚碇。
     什么是锚碇呢?项目总工黎人亮告诉记者,锚碇主要是用于将桥面荷载通过跨过主塔的主缆均匀扩散到锚体混凝土中,然后再传到地基的结构物,对于分散桥身压力、保障大桥承重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而几江长江大桥主桥北岸为隧道式锚碇,锚洞长82米,其中锚体长60米,为国内第一长隧道式锚碇。目前,左洞已开挖支护35米,右洞口施工已完成。
     “这主要是因为江津特殊的地理环境。”黎人亮解释道,主要是因为北锚碇所处位置地质条件较差,锚体大部分位于长江水位以下,所以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结构安全性,在37度最优角度的基础上,将锚体长度设计为60米长,确保锚碇提供的抗力具有足够的安全系数。
    
[b]    延伸阅读
    沉井工艺获得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b]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几江长江大桥在建设施工中,针对桥梁各分段特点,采用旋挖灌注桩施工法、沉井不排水下沉施工法等施工工艺,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也正是这种始终坚持科技创新的精神,一批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闯过了一道又一道的科技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施工新纪录。
    
     几江长江大桥技术部经理汪学省告诉记者,和北锚碇不同的是,几江长江大桥南锚碇为重力式锚碇,锚碇基础采用沉井施工方案,分两次下沉,下沉深度23.5米,穿越卵石地层达9米至12米,且周围建筑群密集,施工难度大,属国内首次。而且沉井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因混凝土浇筑方量大,对设备及工艺要求较高,浇筑过程中不能产生过大的下沉和偏斜。
     面对摆在面前的困难,项目部、建设者们没有丝毫退缩,而是主动出击。在对下沉系数严格精确的计算分析后,项目部在沉井四周浇筑了164根防护桩(每两根间距1.5米),以减少沉井下沉时对周边土体的扰动,更好地保证周边建筑物的安全。
     同时,按照“定位准确、先中后边、对称取土、深度适当”的原则,采用不排水下沉方式,工人们在水下作业,先由低压水泵向沉井内供水,以保持沉井内的水头压力,然后由高压水泵送水至沉井上的空气吸泥机的高压水枪冲泥,启动空气吸泥机将泥浆经排水管排放至泥浆沉淀池。
    目前,该沉井正进行第三节混凝土接高(共四节)、第一次成功下沉10米(分两次共下沉23.5米),沉井水平和竖直偏差均控制在规范标准内,其沉井工艺一举获得实用新型发明专利。项目部正在组织力量快速施工,首要目标是在2015年3月份,南岸沉井第二次顺利下沉到位,因为此时长江水位最浅,能降低沉井下沉的施工难度和风险。
[b]    多项专利的背后
[/b]     1项发明、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还有3项已被国家专利发明局受理。
     品牌的力量源自优秀的企业文化,源自技术、管理和机制的创新,源自年轻有为的领导班子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几江长江大桥项目部技术团队现有67人,平均年龄26.7岁,多是土木、建筑、桥梁工程本科以上毕业的佼佼者。
     这支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团队,用“创新是灵魂”、“安全是前提”、“质量是生命”、“高效显品质”、“文明现和谐”,凝结大桥建设者共同的管理理念;用国际通行的现代工程管理程序与标准,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打造出规范、有序、受控的管理链和资源流;以责任制“到部位、进岗位”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细化、量化、图表化,切实可操作性、可考核性、可追溯性,达成标准化的“制度零距离”管理。
     同时,该项目部还实行“手拉手”、“一帮一”等师带徒方式,让团队更具战斗力。从如何看懂施工图、学习画图技术软件开始,到按规范监控施工现场、写方案、工法、论文等,每位师傅根据徒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悉心指导每一个环节,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绝不“留一手”。
4楼:飞扬发布时间:2014-12-26 13:18:25
桥面宽33米,双向六车道,设计速度每小时50公里,是不是太慢了?拖后腿。。。[em17]
5楼:游客发布时间:2014-12-26 14:31:29
桥面宽33米,双向六车道,设计速度每小时50公里,是不是太慢了?拖后腿。。。
这就是专门设计来给有关部门创收的。你懂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