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江津话“蚊子”念成“蚊葱”,区县方言藏着古汉语秘密
1楼:天下过客发布时间:2014-7-11 11:54:22
  
 
近日,一段用丰都话配音的《还珠格格》片段在网络热传,浓厚的“乡土”气息,引起不少人对重庆区县方言的兴趣。江津人的陆(六)、奉节人的摸尼(啥子)、万州人的以们(你们)、丰都人的情(钱)……虽说都是重庆人,但带着从小养成的区县口音,这些区县人走到哪儿,都会因为“乡土”语言引来不少笑谈。
昨日,记者在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借阅了《重庆市志·方言志》。据记载,重庆大多地区属于西南官话的成渝片区,不过,重庆方言里又因为声调、读音分为主城片区、江綦片区、万州片区、巫奉片区,另有酉阳县、秀山县两个独立片区。区县方言存在差异,不仅有趣,有的还继承了古汉语的遗传。
2楼:天下过客发布时间:2014-7-11 11:55:06
[b]“什么”念成“摸尼” 奉节话分得清平翘舌
[/b]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重庆方言是平翘舌不分的,不过位于“巫奉”片区的奉节县是个例外。
据《重庆市志·方言志》记载,在奉节,平翘舌的出现根据海拔的高度而不同,城镇与农村也有区别,海拔高的地区,比如竹园镇和兴隆镇,通常会把平舌音说成翘舌音。而海拔低的康乐镇、草堂镇和城关镇则爱将翘舌音说成平舌音。位于中间地带的朱衣镇和吐祥镇的情况位于二者之间。
“我们把蚊子说成蚊纸、洗澡说洗找、扫地说少地……”刘伶是奉节县竹园镇人,昨日,她告诉商报记者,自己从小在镇上长大,与众不同的翘舌口音,就连走到奉节主城,也会引人发笑。“越靠近奉节主城,翘舌口音就会越不明显。”刘伶说,自己曾经到重庆主城区工作,下意识地想避免平舌翘用,但这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始终改不掉。“四川自贡人也喜欢把平舌说成翘舌,因此经常有人问我:‘你是志(自)贡人啊?’”
除了翘舌爱“乱用”,奉节话中还有个典型的词语,让许多人都印象深刻——什么不说成啥子,说成“摸尼”。“到重庆主城工作那会,每当我用‘摸尼’来表示疑问,就会给所有人制造更多疑问。”刘伶说,虽然区县口音时常会给她带来沟通上的阻碍,但她也认为这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发音,却是十分令人自豪的。
[b]“你们”念成“以们” 万州话n声母让人难懂
[/b]
《重庆市志·方言志》写道:重庆方言分区中的万州片区,包括万州、丰都、忠县、梁平、石柱、开县等,位于三峡库区的中心地带。这一地区有一个有趣的发音现象,很多以n做声母的字,被说成了零声母。比如你=以,尿=要,牛=由,娘=杨。
“有一次,在大学班上,我一个同乡同学跟人闹矛盾,很生气地说了一句:‘以们是以们,我们是我们,哪个要以们管这些的’。”陈喆是万州人,他告诉记者,自己这个同乡虽然说得斩钉截铁,但除了自己外,所有人都听不懂,不仅没达到震慑作用,反而引起哄堂大笑。
陈喆说,除了发不出n音外,他们还习惯了说成哒。
梁平县虎城镇的方言也十分有趣,还有部分S声母说成Z。傅浪是梁平人,据他介绍,梁平虎城人确实有这样的习惯,“比如税和受,纳税听起来是‘纳醉’,接受就会变成‘接揍’。”
3楼:天下过客发布时间:2014-7-11 11:55:59
[b]“蚊子”念成“蚊葱” 江津话藏古汉语秘密
[/b]
不少江津人和綦江人都有感受,在主城区,纯正的江津、綦江口音很容易被辨识出来。有的人自嘲“土得掉渣渣”,说起来很用劲。不过很多人也不知道,之所以这两个地区的口音有如此高的辨识度,原因在于其入声字的发音。
《重庆市志·方言志》中讲到,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最后一个为入声调,古代的入声在元代时分化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当中。现在在重庆大部分地区成为“阳平”,入声调在江津、綦江、以及与之接壤的南川部分区域却有保留,江津话的陆(六)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我在主城上班,刚认识的人只要知道我是江津人,就会让我表演说六。”刘金是土生土长的江津人,如今在主城区上班。他告诉记者,江津人的陆(六)“远近闻名”,除了江津人,主城和其他区县的人似乎都学不会。
另外,江津口音和綦江口音十分接近,蚊子都爱说成蚊葱。“夏天到了,蚊葱越来越多,烦死个人!”前不久,綦江人郭妍在上班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旁边的同事皱了皱眉头,问道:“刚刚你说什么呢?什么是蚊葱?”郭妍也纳闷,说:“吸血的那个蚊葱啊。”
后来,郭妍与同事就蚊子的说法争了半天。郭妍认为,苍蝇叫做蚊子,吸血的叫做蚊葱。而同事则一直纠正她:“苍蝇是苍蝇,蚊子是蚊子。”虽然争了半天,最后却谁也没把谁说通,郭妍还是不改口。
[b]“文言”念成“文银” 丰都话缺yan音易误读
[/b]
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丰都话,很多刚到丰都的重庆人甚至都表示听不懂。
文言从小在永川长大,如今在丰都工作,他说,刚到丰都那会儿,自己也是完全听不懂。
“刚开始,我总觉得丰都话跟唱歌似的。还有就是,他们通常一句话的最后一个字都发一声,比如‘宝宝来我抱抱’,他们说的是‘宝宝来我包包’。”
文言告诉记者,记得有一次单位开会,地点在当地某宾馆的千泉宫,领导足足说了5遍,他恁是没听懂。“因为他的发音是‘清群宫’。”
《重庆市志·方言志》中记载,因为丰都话中没有ian、yan等音,代之以in、yn,丰都话的发音则显得格外另类。比如丰都话中天=听,电=定,县=信,全=群,圆=云,钱=情,盐=银。“我叫文言,他们老把我叫成文银。”文言笑着告诉记者,虽然因为丰都口音,自己常常会遇到糗事一箩筐,但仔细想想还都挺有趣,久而久之,他自己也染上了丰都口音。
4楼:天下过客发布时间:2014-7-11 11:56:32
[b]“吹风”念成“吹烘” 秀山话ang全部说成an
[/b]
《重庆市志·方言志》中记载,酉阳和秀山都是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同时这两个县都与其他省交界,受邻区影响较大,与重庆的其他区县差别也十分明显。其中秀山中西部与东部还各有区别,秀山中西部靠近贵州,“ie”的韵母都发成“i”。
“比如,离别会说成离笔,切西瓜,听起来像骑西瓜。”车均是秀山人,他告诉记者,秀山与湖南相接的东部则发音更有趣,f、h不分,开会=开费,飞机=灰机,吹风=吹烘。“经常有人会开玩笑,说坐着灰机去吹烘,其他地方的人听起来很搞笑。”
秀山人的an和ang也不分,ang全部说成an。“比如躺着说成坦着,‘明明很伤心’说成‘明明很三心’,讲课说成减课,‘成双成对’说成‘成酸成对’。”车均介绍道,秀山话中还有一些特别的词汇,比如哥哥称为“大爷”,弟弟称为“佬佬”,老年妇女称为“老把把”等。
[b]专家释疑
两大原因 导致“南腔北调”
[/b]
“重庆各个区县的方言,之所以各具特色,一般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移民文化的影响,还有就是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的影响。”昨日,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韩子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说奉节海拔高的地方爱将平舌说成翘舌,那可能是因为海拔高导致了交通不便,出行的困难导致与外界的接触少,因此受到的影响也小,保留了更多的古汉语习惯。
另外,一些区县位于重庆边界,例如秀山邻近湖南和贵州,边缘地区的人,口音会受邻省口音的影响,移民文化也是传播口音习惯的一大途径。
“另外,江津话中的陆(六)字发音,确实是入声调的保留。”韩子京说,现在人们将语言分为4个声调,而入声调来源于古汉语,在所有汉字里多了一个声调。举例说,江津人有的会将“吃肉”说成“吃入”,这就是入声调,而数字中的一、六、十都是入声调。
5楼:天下过客发布时间:2014-7-11 11:57:30
方言考题
这些发音
属于哪里方言
今天明天——怎朝门朝(江津)
蚯蚓——却鳝儿(江津)
结束——煞割(江津)
卧室——房圈屋(江津)
很快——几家伙(江津)
使劲儿——很(hei)几(江津)
送——拼(江津)
吝啬——央夹(江津、秀山)
不知道——捞不倒(酉阳)
弟弟——佬佬(秀山)
男人——农会(秀山)
开始——起轿(江津、武隆)
螳螂——猴三儿(綦江、江津)
蟋蟀——叫居子(秀山)
脖子——讲根(秀山)
蝌蚪——磨兜子(秀山)
小偷——墨脑壳(秀山)
女孩的辫子——达刀(儿)(丰都)
昨天——幢天儿(丰都)
买肉——各搞(儿)(丰都)
黑得很——区猫哈(丰都)
傻瓜——掌宝(云阳)
同一个词
各地发音不同
蝉——鸡啊子(南川、江津)
逼拉子(忠县)
咪阿思(奉节)
胚钥匙(酉阳)
青蛙——瞎块儿(綦江、江津)
克妈儿(梁平)
麻怪儿(永川)
缺妈儿(南川、武隆)
蛇——罗鸡杆儿(大足)
长虫(忠县、梁平)
梭梭儿(云阳)
啷巴颈儿(长寿、涪陵、垫江、丰都)
蟑螂——推一婆(江津、綦江)
偷泥爬(云阳)
灶妈子(璧山、涪陵)
图文\重庆商报
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区县方言?欢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