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重庆晚报:几江之津,美哉美哉!今日江津,善哉善哉!
1楼:五星上将发布时间:2014-7-5 0:15:08
江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聂荣臻生于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逝于斯。历史有结,历史有赞:荣臻几江,独秀鼎山。
人杰地灵的江津,何敢平视,更何敢俯视,除了仰视,唯有仰视。古典而又现代的江津,岂敢随便闯入,又岂敢冒昧周游。
但6月19日,应万俊兄相邀,我欣然加入了重庆市江津区委宣传部和重庆晚报联合组织的“重庆知名作家走进‘美丽江津’采风团”,走向江津。因为事先得知,同行者,还有大立兄也。他与江津的缘分,熟人皆知。
许大立,巴渝文化界一个左绕右绕都绕不过的名字。他不仅集新闻达人、文学达人、微博达人、微信达人于一身,而且,他还是一位在西部最高音乐学府四川音乐学院接受过专门训练的翻唱帕瓦罗蒂《我的太阳》几可乱真的男高音歌唱家。这一位名人,他的第一故乡是江苏,第二故乡是重庆,第三故乡则是当年尚未划入重庆版图的江津。在江津,他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务过农,他手执教鞭伫立讲台执过教,他登上舞台饰演过风风火火的郭建光,他进入体委做过风风光光的公务员……在江津,他穿越了他至珍至贵的青春岁月,历经了十七度花开花发,十七度春种秋收。对江津的山山水水乃至一草一木,他时时感觉何其亲切;对江津的父老乡亲直至兄弟姊妹,他刻刻感觉何其亲近。
江津。浩浩长江在这里拐了一个弯,形似“几”字,把那座江城紧紧地围而拥之———几江之津,是为江津。
三十年前,我是坐在车上,车在船上,再随车渡自北岸抵达南岸,抵达江津的。
三十年后,我是坐在车上,车在桥上,再越大桥自此岸抵达彼岸,抵达江津的。
津者,渡口也。
刚刚踏上这一方神奇之地,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便油然回荡心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我回首,我环观,我远望。我在思索,我要厘清,通过江津这个渡口,江津人是如何从此岸走向彼岸迈向更为阔远的彼岸;我要厘清,我在思索,江津人是怎样从昨天走向今天再飞向更为高远的明天。
在江津,当然不仅仅只有其政治生命发端于江津的聂荣臻;在江津,当然也不仅仅只有其自然生命安顿于江津的陈独秀。
江津有过震耀中国联坛的楹联大师。钟云舫(1847-1911),早年中秀才,补廪后,在江津县城设馆执鞭,授业解惑,历时二十有年。他饱读经史子集,工于诗词歌赋,尤擅对联,时人无能望其项背。他还生性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因之遭奸人陷害,不幸身陷囹圄。光绪三十年(1904年)春,他在狱中创作《拟题江津临江城楼联》,凡1612字,为全国第一长联。长联气势恢弘,离奇惨淡,对仗极为工稳,用典分外恰切,不仅饮誉当时,更是流传至今而不朽。
江津有过光耀中国诗坛的“白屋诗人”。吴芳吉(1896-1932),自幼聪颖过人,且又力学苦读,13岁时,便写出了《读外交失败史书后》,一时间,其“神童”的美名不胫而走,家喻户晓,任人皆知。23岁时,发表《婉容词》,更是誉满神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婉容词》叙写的是一个忠贞不渝的美丽村姑因遭受去外国留学的丈夫遗弃而投江自尽的悲剧。婉容的苦难何其惨烈:“自从他去国,几经了乱兵劫。/不敢劳怨泣辛酸,恐怕亏残大体成琐屑。”婉容的悲情何其沉郁:“给你美金一千元,赔你的典当路费旧钗钿。/你拿去买套时新好嫁奁,不枉你空房顽守六年。”婉容对丈夫始终不渝的爱情,换来的竟是丈夫施舍般的熏天铜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弱女子婉容爱情与婚姻的致命戕害,真让人怒火中烧,难能平复。正是,仇恨呵,大海难填!怒火呵,万里燎原!
何止有钟云舫,何止有吴芳吉。江津文化人物,数不胜数,不可胜数。还有留下《吕氏春秋比义》、《文心雕龙校正》、《孔子家语疏证》等两千万言著述、自称“两千万富翁”而在中国文坛有口皆碑的国学大师王利器,还有著有《陆沉集》、《起搏书》、《电影的锣鼓》等颇具真知灼见的丰厚著作因而在中国影坛光芒四射的电影美学大家钟惦棐,还有身材偏矮艺术水准却极高的以《东方之子》、《长江魂———三峡纤夫》、《冬日晨曦》一系列丹青精品而岿然屹立于中国画坛的油画大腕陈可之。还有,还有多年饮誉文坛的著名作家黄济人、罗学蓬、舒德骑,著名诗人郑玲、梁平、戴安常、刘滨,著名文学评论家谭兴国、黄中模、杨远宏以及后之来者庞国翔、任正铭、周开兰、杨平、施迎合、欢镜听、彭继东、邹明、李锡琴、曾静、曾维惠、刘恒生………遥望江津文化的天空,只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当然,提及江津文化,于本人有一个不可忘却且万万不可忘却的,他就是中共江津区委常委兼宣传部长辛华。
真是无巧不成书,辛华也是江津人。
也真是无巧不成书,辛华恰恰正是同我有世交之谊的老熟人。
辛华的父亲辛刚是一位老革命,也曾是我的老上司,曾经担任我原来所在企业的党委书记,清正廉明,多谋善断,且时时笑容可掬,平易近人。特别是,对有点文化的人如我,格外器重,常常邀我去他的办公室或他家中,品着他沏的龙井茶,吸着他递我的牡丹烟,同他神聊戏说,长及上下五千年,远及东西南北中,到了饭点,他还要留我同他共饮两杯江津老白干,那是必须的。如今的辛华,便活灵活现地承继了乃父之遗风。辛刚书记看着我渐渐长大,慢慢变老。我看着辛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直至1978年那一个难忘的夏天,我与辛华戏剧性地联袂进入设置在重庆82中的那同一个考场,参加了全国高等院校统一考试。作为应届生,辛华在他百多个同学中唯一折桂;作为“老三届”,我则同两位师兄在我厂500多个报考生中,幸运中榜。
让人感慨,当年高考独木桥之难,难于上青天。
更让人感慨的是,忆当年,辛华诚若桃李芬芳;到而今,辛华已玉成社会栋梁。
辛华回归江津,入主中共江津区委宣传部,他与他的同仁时时刻刻运筹于帷幄之中,功成于桩桩件件大事要事之间,江津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有目共睹。《江津文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几江》诗刊百鸟争鸣,赏心悦耳;“美丽江津”征文活动如火如荼了,让多少读者喜见江津回眸一笑百媚生。“爱情天梯”成功再造了,天梯爱情感天地、泣鬼神,也震撼了男女老少天下人———生命纵然可贵,爱情更是至高无上!展示江津五彩斑斓的自然景观与揭示江津厚重悠长的历史文化积淀的诗歌影照集《诗意江津》闪亮出版了,聂元帅对故乡的崇高礼赞乘着《诗意江津》的五彩双翼扶摇直上响彻九霄———江津是个好地方!
有了辛华及辛华们的殚精竭虑,身体力行,文化的江津与江津的文化才得以有力传承才得以不断延续才得以如若几江春水昼夜如斯向东流。
在同“美丽江津”采风团的见面会上,眼前的辛华,还是那样朝气蓬勃还是那样阳光灿烂,当然,还是那样谦和儒雅而又睿智。他娓娓道来一番话,说得一干作家许大立、胡万俊、陈利民、赵瑜、孙善齐、陈广庆、程华、蓝碧春、庞国翔、任正铭、曾维惠、施迎合、欢镜听人人动容,个个动心:“尊敬的各位作家各位诗人,上午好!我们热烈欢迎你们莅临江津,也真切希望你们今后常来江津多来江津,让我们携手同行,为宣传美丽江津打造美丽江津同心协力,发光发热!”
掌声,春风般的掌声掠过全场。
掌声,是感谢是认可是作家们同以辛华为代表的江津人民确立了一个庄重的约定。
我们目击了我们感受了美丽江津的美丽。美丽的江津江津的美丽,不仅美在形,也美在内;不仅美在山水,也美在文化;不仅美在文化,也美在经济。
当年车渡上的古典江津,如今,已然风驰电掣般地驶入了经济的现代化高铁。
作为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区之一区,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作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作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与文化名城,今日江津,已然插上了经济腾飞的翅膀,正是按照“工业为要、五业互动”的思路,江津区委区府作出了决定性的战略部署:坚持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大力推进工业向“一区四园”集中发展和向装备制造、汽摩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新型材料、食品工业五大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打造全市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力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部署动人,初效喜人。
2013年,全区GDP实现487亿元,较头年增长14.1%,列全市第四位;全区工业总产值完成1100亿元,较头年增长22%;全区固定资产完成459亿元,较头年增长30.7%;区级税务完成23亿元,更是位列全市第一!
特别耐人寻味的是,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江津人一如既往地注重文化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江津已经或将要引进自主城迁来的十余所大专院校,包括第三军医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名校,其中,重庆交通大学的入住学生将逾四万人。因之,继重庆大学城之后,江津大学城无可争议地成为了重庆的第二座大学城。江津大学城,也是继清朝同治十三年建成的聚奎书院与抗战兴起的白沙文化教育区之后,建成的又一个体量更大师生更多的文化教育区。
在江津,教育与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绵绵不绝。
特别让人感到温暖的是,在大力发展经济与文化的同时,江津人始终如一地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目标。他们牢牢地把握市委“五个坚持”原则,着力提高民生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在全面推进各项民生事业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办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22件重点民生实事。去年,农村公路新改建360公里、教师周转房建成1000套、山坪塘治635口、完成高山生态扶贫搬迁530人、农村危房改造6000户、解决1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等。同时,认真落实优惠政策,大力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市场主体总量突破6万户,小微企业总数突破4000户;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等改革,向七大平台下放和优化行政审批事项80项,向白沙镇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91项,切实向改革要红利、向改革要发展,全区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以这3200平方公里作纸,蘸热流滚滚的几江作墨,150万自强不息的江津人,正在不断撰写出最新最美的文字,正在不断描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正在不断品味着那美文那丽图回馈他们津津有味的物质的丰赡与精神的丰美。
几江之津,美哉美哉!今日江津,善哉善哉!
作者:张华
(作者单位:重庆市作家协会)
2楼:cjbyrj发布时间:2014-7-5 2:30:12
[em9][em9][em9]赞赞赞[em9][em9][em9]好文章
3楼:小灵通发布时间:2014-7-5 11:43:07
4楼:游客发布时间:2014-7-5 12:21:39
5楼:游客发布时间:2014-7-5 22:27:52
今年小升初,未考上津一中初中(城里各小学校只招300人),其余600人如读此校则起价为2万,最可恨是拿钱的学生全部要到双宝外语学校就读,实行全封闭式教学,一周回家一次,学校说只有以私立学校的名义才可以放心收费,才不会被查,老师由津一中派去。
空置这么多教室,学校的资源不浪费吗?既然是私立,为什么老师的工资还是财政发呢?真他妈的不是人!重庆去读花费也挺高,多少家庭能够承担嘛,没办法很多学生今下午都去实验中学报名。
6楼:游客发布时间:2014-7-6 19:33:27
7楼:游客发布时间:2014-7-7 17:53:43
8楼:qusr1791255发布时间:2014-7-12 9:35:20
[align=center][size=4][b]作家写的文章不一样,就是不一样!真是妙笔生花![/b][/size][/align]
9楼:fbr2230发布时间:2014-7-13 18: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