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区福利院余培珍:诠释生命真谛,绽放母爱光辉
1楼:江津人民很行发布时间:2013-5-6 20:47:48
 
 
   余培珍常常翻出“女儿”的照片细心观看
    一场意外的车祸,18岁的她成了高位截瘫病人,但她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勇敢地面对挫折,乐观地生活着,她珍惜生命的每分每秒,每天10多个小时织毛衣、绣十字绣,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她用残弱的身躯,诠释了生命的真谛!
  6个孤苦的孩子,成为她28年来坚强“站立”的动力,她用一双巧手,为无亲无故的女儿煮饭洗衣、辅导功课,教她们做人,至今已培育出3个大学生,在孩子们心中——有她在的地方,就是家。她那残弱的身躯,绽放出母爱的光辉!
  她,就是余培珍,区福利院的一名残疾人,人称“大众妈妈”,2012年“十大最美江津人”获得者。
    火车轧成高位截瘫,花季少女跌入人生低谷
    余培珍是支坪镇仁沱社区人,家有兄弟姐妹5人。因贫困,初中毕业后,18岁的她就到重庆主城打工。
  进城5个月,余培珍做起了小生意。一次,她到菜园坝进货,为省路费,沿铁轨步行回租住房的路上,被倒车的火车牵引车头轧伤。
  “当时医院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书,说我生还的机会很小,要我的家人做好心理准备。”不过,余培珍挺了过来,醒来时,她发现自己腰部以下失去知觉——胸椎被压,伤了脊髓,高位截瘫,这意味着,才18岁的她以后将在床上度过余生。
  在医院住了整整两年,她的病情仍无好转。父亲失明,母亲多病,如果回家,根本无人照料自己。为了不给家人添麻烦,1987年,余培珍主动要求住进福利院。考虑到余家本是特困户,民政部门承担了余培珍在福利院的费用。那一年,她20岁。
  “那时想得最多的事,就是死。”当时她大小便无法控制,翻身都需要人帮忙。一想到这些,余培珍就忍不住哭了——自己成了想站起来都困难的废人,这样过一辈子,不如死了算了。于是,她每顿都只吃一小口饭,“想把自己拖死”。 
0.jpg 
 
2楼:江津人民很行发布时间:2013-5-6 20:47:57
    她坚强地“站”了起来,成了6个孩子的“妈”
    情况在余培珍住进福利院一年后发生改变。一个9岁的女孩小辉被父母遗弃后,来到福利院,被安排跟余培珍住一间宿舍。小辉刚进来时啥都不会做,也许是女人天生的母性,余培珍总是拄着双拐教她洗碗、洗衣服。当时学校已经开学,小辉无法及时入学,上过初中的余培珍又教她写字、数数。
  在余培珍的辅导下,小辉直接进入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就读,对余培珍也特别依赖。她纯真的笑脸,质朴的叫着孃孃,让余培珍找到了活下去的勇气——原来,自己并不是废人!明白了这点,余培珍脸上绽放出开心的笑容。
  有了孩子陪伴,余培珍开始积极面对人生。“我要站起来。”站起来,对平常人来说是多么简单的一件事,但对余培珍来说,却无比“奢侈”。
    “最先是用两只手慢慢地扶着墙,靠双手支撑整个身体,吃力地向前挪,有时挪一小步,都会摔倒。手上、肩上、脚上常常被擦破皮。”余培珍轻描淡写的话语背后,暗藏了多少艰辛。  
  就这样,28年间,先后跟着余培珍长大的有6个孩子,其中有3个已考上了大学。目前,老大已结婚生子,失明的老二在成都开了一家盲人按摩所。离开江津的4个孩子,隔三岔五都会给余培珍打电话,身边的两个孩子,巴不得天天守在余培珍身边,为她失去知觉的下肢按摩。    
    珍惜生命的每分每秒,成为公认的“巧手绣女”
    灯光下,椅子上,余培珍专心地绣着十字绣——堪称传世经典的《清明上河图》。她熟练的针线功夫,祥和的神情,时不时发出的笑声,让记者真的不敢相信她是一个已经瘫痪了28年的人。
  记者看到,这幅《清明上河图》上,1000多年前宋朝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栩栩如生,桥梁、店铺、住宅等各种建筑立体壮观,人物、车辆、马匹轮廓分明形象生动。余培珍说,这幅绣品要求很高,每一个人物、景物都需要频繁地变换绣线,连最普通的一棵树都要用6种颜色;一个人物高不足2厘米,但还要仔细地绣出衣裤、鞋子的轮廓,最后还要用黑线勾边,突出人的肢体和动作。这幅十字绣反面也同样干净整洁,看不见一个线头。
  “要想绣出一幅好作品,不仅要能吃苦,还要有很好的耐心。需一针一针地比对图样,不能出一点儿差错。有时,看得我眼泪水长流,脑壳都昏沉沉的。”余培珍告诉记者,这幅十字绣长6米,宽0.7米,共用了78种绣线,每天需连续坐上10多个小时、绣完6000多针,她已经绣了8个月,再过2个月,就可大功告成了。
  一说起织毛衣和做十字绣,余培珍就显得十分自豪。“很多别人无法完成的绣品,送到我这里来,只要我答应了,就一定要绣得又快又好。做这些不光能贴补家用,最重要的是我证明了自己能做力所能及的事,实现了生存的价值!”截至目前,余培珍已先后绣成了《源远流长》、《富贵花开》、《鸿运当头》、《红梅赞》等作品,被大家公认为“巧手绣女”。

余培珍专注地刺绣
    本组图文由记者 金小琳 实习记者 范廉路 提供
3楼:江津网事发布时间:2013-10-6 0:37:57